以衢州為中心的浙西南地區,在自然和人文環境等方麵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在曆史上就呈現出區域一體化的某些特征。明人張瀚曾說:“嚴、衢、金華郛郭徽、饒,生理亦繁。而竹木漆桕之饒,則萃於浙之西矣。”這一說法從經濟結構角度認為浙西諸府(包括嚴州、衢州、金華等)是一個共同經濟體。明人王士性則從地理構造及民風特征角度闡述了金華、衢州等浙西南地區的一體性,“金、衢、嚴、處,丘陵險阻,是為山穀之民”。金華、衢州位於浙江最大的盆地——金衢盆地,大部分地區屬於錢塘江水係,相同的地理、水文結構形成了相似的經濟發展格局以及相似的民風民俗,由此構成了浙西南地區生活世界的核心。這是孔氏南宗立足於斯、繁榮於斯的社會文化基礎。我們在參考、整理曆代衢州地方誌、《浙江通史》以及王一勝先生的《宋代以來金衢地區經濟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等文獻的基礎上,對該區域的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生活以及文化傳承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並將其作為探討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文化互動發展的基本立足點。
第一節區域內的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
衢州地處浙江省西部,為浙、閩、贛、皖四省輻輳,東接金華市,東南連麗水市,南部與福建省南平市相交,西部與江西省上饒市、景德鎮市為鄰,西北與安徽省黃山市接壤,北麵與淳安縣、建德市毗鄰。區域內自然環境獨特,人文底蘊深厚,因此被稱為“東南闕裏,山水流韻”。
一、曆史沿革與自然環境特征
春秋時,衢州市境為越國西鄙姑蔑之地。楚威王六年(前334),楚滅越之後屬楚國。秦朝統一中國之後,置天下為36郡,在吳、越之地置會稽郡太末縣,縣治設於今龍遊縣治西陲。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分太末縣西部設新安縣,縣治在今衢州。建安二十三年(218),從新安縣分置定陽縣(今常山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新安縣改稱信安縣。
東漢時,柴宏曾屯兵於龜峰。三國時,吳國征虜將軍鄭平以千人守崢嶸嶺(龜峰、崢嶸嶺後為衢州府治駐地,即今府山)。此時,衢州已成為浙西南重鎮。唐武德四年(621)設衢州,分信安縣置須江縣(今江山市)。鹹通年間(860—872),信安縣改稱西安縣。北宋乾德四年(966)分常山縣置開化場,太平興國六年(981),升開化場設開化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衢州轄西安、龍遊、江山、常山、開化5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衢州為衢州路。元至正十九年(1359)廢衢州路,設龍遊府,府治設在西安縣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複改龍遊府為衢州府。清代仍依明製,衢州府轄西安、龍遊、江山、常山、開化5縣。
衢州境內地質條件複雜,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形態,以衢江為軸心向南北對稱擴展,形成“東西迫隘,南北遙阻”的地形特征。衢江兩側為河穀平原,外延為丘陵低山,再擴展上升為低山與中山。東南緣為仙霞嶺山脈,西北及北部多丘陵低山,中部河穀平原,低丘崗地交錯分布,東部以河穀平原為主,地勢平緩。形成總體地貌由河穀平原—低丘崗地—高丘—低山—高山過渡的特征,其中平原總麵積1289平方千米,90%以上為河穀平原;丘陵山地麵積達7560平方千米,其中丘陵麵積3233平方千米,山地麵積4336平方千米。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主要有金衢盆地(西段)、常山盆地和江山盆地,其中金衢盆地是我國南方著名的紅色盆地之一。盆地土壤類型多樣,有利於農牧業的全麵發展。境內河流主要屬於錢塘江水係,主要有衢江及其支流,“衢江流域自安徽省休寧縣發源至蘭溪彙流處止,主河道流程232.9千米,全流域麵積為11138平方千米”。衢州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溫度適中,然位置在省南,華攝表通常比較高於省垣一二度至三四度。雨量含有山林性,寒燠不時,春寒多雨,暴熱亦雨,春夏雨多,農常憂潦,秋冬雨少,農常憂旱”。數據顯示,衢州年降水量在1500~2300毫米之間,但年際差異較大,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幹濕季節分明,易旱易澇。複雜的地貌特征,分布廣泛的丘陵山地,尤其是全年光照充足、降水量豐富、四季分明、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使衢州成為農業發展的良好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