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浙西南的生活世界及文化傳承(1)(2 / 3)

二、以農為主的經濟形態

曆史上的衢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非常明顯。與其他類似地區一樣,衢州地區的河穀平原往往具有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的天然優勢,農業開發也從這裏首先開始。但因為“衢地踞高原”,因而對農業的開發必須“負山引泉,農民生活全恃水利之調劑得宜”。王一勝先生認為:“金衢地區河穀平原的開墾是隨著坡塘為主的水利工程的建設而展開,自漢代以來金衢地區持續開展的水利建設,使河穀平原已大部分得到了開發。”尤其是宋元以後,衢州地區大型坡堰工程的興建,如南宋乾道二年(1166)的石室堰,慶元年間(1195—1200)的貓兒堰,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的桃枝堰等。灌溉麵積從百畝到萬餘畝不等,使地區內河穀平原得到進一步開發。這一時期,該地區糧食產量的提高,與水稻品種的增多和耕作方式的改進也密切相關。由於受到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該地區水稻的品種較多,播種時間也不一致,但幹旱等因素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產量。宋代曾在此地嚐試推廣耐旱的“占城稻”,但推廣效果並不明顯,“蓋衢之田燥,歲多旱,何獨無此種也”。相反,其他耐旱品種則較為普遍。麥子是該地區的重要農作物之一,種植麵積不斷擴大。“每至麥收之際,一望郊原,無非麥浪。”在經濟作物方麵,衢州的柑橘素負盛名。早在南宋時期,衢橘的種植已有規模,大詩人楊萬裏曾留下佳作:“未到衢州五裏時,果林一望蔽江湄,黃柑綠橘深紅柿,樹樹無風縋脫枝。”明代,衢橘品種增加,並成為貢品;清代,柑橘種植麵積更為擴大,“遍地皆栽”。明末清初以後,河穀平原的開發以沿江淤(沙)地為重點。由於土質的特點,沿江沙地的土質特征普遍適宜於種植棉花、花生、糖蔗、西瓜、桑樹和果木等經濟類作物,“收益較田尤豐”。但“所慮者洪水為災,隨流堙沒”,因此,盡管沿江沙地開墾麵積不斷擴大,但由於防洪水平等因素的嚴重製約,沙地開墾和經濟作物的收成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況。

衢州丘陵山地占土地總麵積的85%以上。對丘陵山地的開發,早在宋代就較有規模,“以園地論之……有山桑,有陸地,有茶地,有竹腳,有柴檬”。元代以後,“石田”大量出現,光緒《常山縣誌》載:“浙東衢民最貧,衢土最瘠,山高水迅,砂積為田。”《開化縣誌》也有類似記載:“開田少土瘠,不足一邑之食,唯栽衫為生,薑漆次之,炭又次之。依山傍水壘石為丘,人力之工居多,編民流離四方,地複為山,田化為河者比比。”可見,當時對丘陵山地的利用,主要集中於旱類作物及茶葉、杉樹、桑樹等經濟林木。而且明清以前對丘陵山地的開發利用在總體上隻是處於局部地位,直至清代以後,由於耐旱農作物的大量引進和耕作方式的不斷改進,丘陵山地的開發利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開發階段。尤其是玉米、番薯的種植更為廣泛,“深山窮穀,則專種苞粟以充一歲之糧”,番薯“一畝可收數十石”。同時,傳統的三熟耕作製也得到更新,由原來的粟、芝麻等雜糧換成玉米或番薯,從而形成了麥—稻—玉米(或番薯)的種植方式。有關數據顯示,衢州地區1949年三熟製耕地約占40%,一熟和二熟各占30%。與此同時,柑橘、桑蠶業、茶葉、杉木等經濟作物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楊萬裏的“新晴戶戶有歡顏,曬繭攤絲立地幹,卻譴繰車聲獨怨,今年不及去年閑”,生動地描述了江山的桑蠶養殖盛況。開化“惟栽杉為生,薑漆次之,炭又次之。合薑漆、炭當杉利五之一,而惟正之供與養生送死之需盡在其中”。明中葉時,杉木的利潤最高每年可達近十萬兩,以至於“以故戶鮮逋課,蒞開者頗稱易治”。

三、工商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