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聖殿被毀的一個直接的後果是原先在聖殿中進行的崇拜儀式和相關音樂活動被取消。擅長韻音樂的利未人沒有用武之地,隻能離散而去。猶太會堂取代聖殿成了希伯萊人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但這些較為分散、規模不大的會堂沒有供養樂工的必要。後來,拉比猶太教幹脆不準在會堂中使用樂器。因此,猶太音樂走向了嚴格的聲樂藝術。
雖然會堂音樂排斥了器樂的運用,但在實際生活中,希伯萊人仍然熱愛器樂,用來伴唱和伴舞,用得最多的是鼓、笛子和長頸的琴。在耕種、拉纖、編織等勞動中有不少勞動歌曲。在小旅館、集市和其他熱鬧場所,不乏娛樂的歌聲和樂器的演奏。但是嚴肅的拉比對音樂的娛樂性十分警惕,當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者把音樂作為享樂生活的一部分時,希伯萊拉比反其道而行之,有人還試圖禁止音樂。但民眾對音樂的態度並沒有受拉比太多的影響。如婚禮中器樂演奏和應答式的歌唱越來越受歡迎,使希伯萊社會的領導人也開始鼓勵婚禮的音樂助興,以致一些拉比後來也改變了對音樂的嚴肅態度。
《希伯萊聖經》
一部《希伯萊聖經》流傳了千古,至今還被人們傳頌,這不僅是由於其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在世界文學、音樂、繪畫的藝術寶庫中,有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取材於《聖經》故事。
希伯萊人常被人們稱為“經典的民族”或“書的民族”。這一是說希伯萊人喜歡讀書,具有善於學習,崇尚知識的傳統;二是說希伯萊人信奉猶太教,他們有《聖經》、《塔木德》等這樣一些極為重要的“書”。
《希伯萊聖經》是希伯萊文明成果的結晶。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王國時代,希伯萊人中就出現了許多口傳和形成了文字的史料,包括各種神話傳說、英雄傳記、詩歌民謠、民間故事、部落和家族的曆史、宗教法規等等。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世紀,這些相當於希伯萊民族史實錄的材料經過一代代人理性地歸納和藝術加工,最終形成了後來人們所熟知的《聖經》。由於這部猶太人的《聖經》絕大部分是用古希伯萊文寫成的,所以亦稱《希伯萊聖經》或《猶太聖經》。
《希伯萊聖經》可以說是一部關於早期希伯萊民族的百科全書,它完整地展示了希伯萊人早期的發展史,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希伯萊民族廣闊的生活畫卷,詳盡地記載了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傑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的道德觀、價值觀,為後人了解古代社會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曆史資料。同時《聖經》也是一部古代的文學巨著,它包括了幾乎所有的文學形式,如神話、傳說、小說、散文、詩歌、寓言、諺語、格言等,並獨創了啟示文學和先知文學。其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獨特,語言生動。
《希伯萊聖經》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都不可低估,其中不乏一些真實可信的曆史篇章,一些文學作品更是千古流傳的美文佳章。曆史學家們發現,《希伯萊聖經》是研究古代中近東不可缺少的資料源泉。文學家和文學愛好者們更是能從《聖經》的傳說、詩歌、箴言中汲取無盡的靈感。《聖經》早已是西方文學傳統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由三個部分構成的《希伯萊聖經》共有24卷,929章(篇)。三部分的劃分和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律法書,也稱為“摩西五經”,包括《聖經》的前五卷,即《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這五卷經書被認為是猶太教中最神聖的經典,是上帝所曉諭的律法誡條,按希伯萊語音譯則為《托拉》。
該部分內容反映了希伯萊人從遠古時期到出埃及返回迦南之前的曆史。《創世記》是關於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始祖以及猶太民族起源的描述。《出埃及記》敘述摩西的成長和他帶領猶太人遷出埃及、立約、頒誡的過程。《利未記》是關於摩西宣布宗教禮儀、確立祭司的敘述。《民數記》講述摩西出埃及前調查戶口、頒布律法、推進迦南、抵達約旦河的曆史。《申命記》是摩西對猶太人所作的三篇告別辭。
《希伯萊聖經》的第二部分是“先知書”。這一部分包括《約西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以賽亞書》、《耶米利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小先知書》共八卷。先知書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後期,內容主要是以色列人中一些重要的先知(預言家)們的言行。它們記載了以色列民族興衰的曆史,從征服迦南起,經過士師時代、王國時代、分裂時代,一直到希伯萊國家的滅亡和聖殿被毀。這些作品記錄了希伯萊國王、先知和英雄的言論和業績,所以又稱為“曆史書”。
第三部分是“聖錄”或者“聖文集”,由《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耶米利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等11卷組成。在整部《希伯萊聖經》中,這一部分成書最晚,大約在公元90年才最後編定。它們反映了古希伯萊人的智慧、倫理觀念、生活習俗。從文學的角度看,包括上古到公元初年猶太人所創作的詩歌;小說和智慧文學;啟示文學作品,是《聖經》中最光彩奪目、富有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希伯萊聖經》先後被翻譯成了一千多種文字,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曆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希伯萊民族對全人類作出的一大貢獻。
《塔木德》
希伯萊人的《塔木德》比起《聖經》來出現的時間就晚得多,《塔木德》素有“上帝與人之橋”的美譽可見其重要性,可以說《塔木德》是希伯萊人貢獻給世界的又一部奇書。
《塔木德》是一部記錄了數百年間許多位希伯萊聖賢的談話、討論和辯論內容的巨著,其內容主要是對“托拉”的闡釋和評注,因此也有人將其稱之為“希伯萊法典”。《塔木德》是猶太教中僅次於《聖經》的另一部主要經典。在一些虔誠的猶太教徒看來,《塔木德》甚至比《聖經》還要重要,稱之為口傳的“托拉”。從公元1世紀起,就有人開始記錄和整理曆代由希伯萊拉比們口頭對《托拉》進行的研究、闡釋和討論,這項工作一直進行到公元5世紀才最後完成。其中最主要的彙編工作是在公元2世紀末由猶大·納西拉比主持進行的。這些內容被記錄下來後,再加以整理分類,最後就形成了《塔木德》。它既是一部宗教法典,同時也包含了希伯萊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內容涉及宗教、哲學、醫學、曆史、文學以及傳統習俗、家庭和社會關係。它就像一部大型的百科全書,既反映了希伯萊人的思想和生活情況,也對後世的希伯萊人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正統猶太教徒認為,盡管《塔木德》是口傳律法,但它的內容仍然是上帝的啟示。他們的解釋是,上帝在西奈山把成文“托拉”授予摩西的同時,也傳授了大量沒有文字記載的訓誡。這些口授訓誡的內容遠遠超過了成文“托拉”,涉及到希伯萊人生活的方方麵麵。盡管這些訓誡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但它們卻都是以“托拉”為核心的,因此從成文“托拉”的字裏行間去搜尋這些口授律法,就是猶太拉比們的職責。所以,在後來數百年裏,經過近兩千名學者終身的努力,通過他們的研究、解釋、思考、發掘以及討論、辯論,最後才終於形成了這部神聖的《塔木德》。因此有人說,《塔木德》是2000位學者用1000年的時間才寫成的一部曠世奇書!
《塔木德》體現了希伯萊人的智慧,因為“托拉”是上帝授予的,是神聖不可懷疑、也不可更改的,但《塔木德》卻是人寫的,它是人的理智與智慧的產物。它不是某種具有絕對權威的法典,而是兼收並蓄地記錄下了對“托拉”的各種解釋,可以鼓勵和啟迪人們去判斷,去思考。不管怎麼說,《塔木德》確實是一部凝聚了希伯萊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生活準則以及思維方式和智慧的巨著,是世世代代希伯萊人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