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革命爆發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朗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卡紮爾王朝橫征暴斂,阻礙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國內君主立憲的呼聲日漲。在俄國1905年革命的影響下,同年12月,設拉子、大不裏士等地群眾舉行遊行示威。14日,德黑蘭5千餘群眾湧入清真寺避難,要求罷免宰相、改革內政、召開議會製訂憲法,並成立革命民主組織和誌願部隊。鬥爭延續8個月之久。次年7月,國王穆紮法·厄丁(1896~1907年在位)在群眾壓力下,被迫罷免宰相,8月宣布實行憲法,讓位於穆罕默德·阿裏(1907~1909年在位)。10月,國民議會召開,製訂了伊朗曆史上第一部憲法,限製王權,規定議會為最高權力機關。1907年,工農運動進一步發展,在各地紛紛建立的民選委員會“恩楚明”活躍於城市中,維持革命秩序。廣大工人群眾也卷入鬥爭,組織“穆紮希德”,要求民主普選、沒收國王土地、8小時工作製等。10月,國王批準憲法補充條例,承認人民的民主權利及恩楚明等人民組織的合法性。12月,在沙俄、英國支持下,國王出動軍隊搗毀議會,襲擊恩楚明,企圖推翻1906年憲法。全國掀起護憲高潮,革命武裝部隊趕赴首都,國王陰謀未遂。1908年6月,國王默罕默德·阿裏再次發動反革命政變,解散議會,殺害革命群眾,德黑蘭落入王軍之手。革命中心移至大不裏士,建立新政權,要求恢複憲法,召開議會抗擊國內外反動勢力的進攻,並進軍德黑蘭。1909年4月,英、俄出兵幹涉伊朗革命。7月革命軍聯合伊朗南部的巴赫蒂亞爾部落軍,攻占德黑蘭。同年7月16日召開非常議會,宣布恢複憲法,廢黜老國王,另立新國王阿赫德。吉朗大地主謝別赫達爾出任首相。新政府解散德黑蘭費達依部隊,打擊革命群眾,走上了反人民的道路。1911年7月,逃往俄國的前國王穆罕默德·阿裏,在沙俄的支持下招募一支3萬餘人的軍隊,向德黑蘭進軍,受挫。於是,英、俄兩國直接幹涉,派兵入侵伊朗南北兩部,鎮壓革命。同年12月,反動力量乘機發動反革命政變,攻占議會大廈,解散議會。卡紮爾王朝複辟,持續6年之久的伊朗資產階級革命至此失敗。
沙皇炮兵平息叛亂
12月30日。23天以前爆發的莫斯科動亂已經平息。長達一年之久的1905年的革命也隨之結束。沙皇尼古拉二世最忠誠的精銳部隊本月早些時候炮擊了莫斯科街區。位於莫斯科普裏斯尼亞區的最後一個革命哨所陷落時,1000多人死亡。這樣,迄今為止,對沙皇統治最嚴重的威脅已經消除。
暴動是12月7日開始的。當時15萬多名工人正在舉行總罷工。12月9日,工人們在莫斯科各地設立路障,跟士兵們展開遊擊戰。但是,抗議者們麵對的是具有精良武器和經驗豐富的軍隊。費多爾·杜巴索夫將軍將斯特拉斯諾伊修道院作為他的指揮所。他利用架在修道院內的大炮和架設在鍾塔上的機槍控製住了整個莫斯科城。
世界產業工人聯盟組成
19世紀末期,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工人運動進一步高漲。1886年美國成立了“美國勞工聯合會”(簡稱勞聯),取得全國工會的領導權。由於勞聯被機會主義頭子龔伯斯控製,隻準許工人提出一些經濟要求,並進一步宣揚階級合作,激起廣大工人群眾不滿。為了適應鬥爭需要,迫切要求建立戰鬥的工會組織。1905年6月。在海伍德、德布斯、德裏昂等領導下,成立了“世界產業工人聯盟”(簡稱產聯)。產聯的主要成員包括西部流浪工人、東部非熟練工人、移民工人、農業工人和季節工,產聯按產業部門組成。由於產聯多半代表工人下層的利益,所以他們從一開始組建就提出反對勞聯的階級合作,主張進行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反對資本主義,爭取建立社會主義。產聯建立後,積極領導工人罷工運動,對推動美國工人運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產聯受無政府工團主義影響較大,1908年產聯發生分裂,形成以海伍德所領導的芝加哥集團和德裏昂所領導的底特律集團。後者於1915年改稱為勞工國際聯盟,1925年解散。而海伍德所領導的芝加哥集團主要由非熟練工人組成,具有強烈的戰鬥精神,領導了150多次大罷工,1914年盟員達10萬人。1918年海伍德被捕,勞聯在資產階級政府的迫害下,不斷分化,逐漸瓦解。
莫斯科十二月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