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世界曆程(5)(2 / 2)

摩勒

(1905~1875)居伊·摩勒,法國政府總理,1956~1957年在任。1905年12月31日生於奧恩省弗萊爾鎮的一個工人家庭。中學畢業後進入裏爾文學院就讀,獲得英語學士學位。1921年參加社會黨。大學畢業到阿拉斯市的一所中學任英語教師。1939年出任法國總工會教育聯合會總書記。同年應征入伍。二戰爆發後參加反對法西斯的鬥爭。1940年被德軍俘虜。1942年獲釋。後參加法國本土的抵抗運動,並擔任社會黨在法國北部地區抵抗運動的負責人。1942~1944年出任法國國內武裝部隊指揮官。1944年擔任加萊海省解放委員會書記。同年6月任抵抗運動與盟軍之間的聯絡官。1945~1946年為兩屆製憲會議議員。1945年起擔任阿拉斯市市長。1946年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1946~1947年出任勃魯姆政府國務部長。1946~1969年一直擔任社會黨總書記。1949年出任歐洲委員會谘詢議會議員。1950年任歐洲委員會總務委員會主席和歐洲委員會部長委員會成員。1950~1951年擔任普利文政府國務部長。1951年出任克耶內閣副總理。同年再次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1954~1956年出任歐洲委員會谘詢議會議長。1955年底發起組建共和陣線,並在1956年的議會選舉中獲勝,當選為眾議員。1956~1957年任總理。在其任內,推行了一些經濟與社會改革:實行職工每年3周帶薪休假製度,成為人民陣線政府創立2周帶薪休假後的一次重大改革;建立全國老年人互助基金會,解決老年人的社會保險問題,進一步完善法國的社會保障製度;提高職工工資,規定領薪者的所得稅征收範圍,使低工資者受益,提高人民的購買力。1956年同聯邦德國簽訂《法國盧森堡協定》,承認薩爾並入德國,加速法德和解進程。推動建立歐洲共同體,於1957年與其他西歐國家簽訂《羅馬條約》。上台不久專門設立駐節部長負責阿爾及利亞事務,並提出“停火、自由選舉、談判”的三步政策,但後來又改變初衷,繼續推行殖民戰爭。在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後,於1956年10月同英國一起入侵埃及,占領蘇伊土等地,此舉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後被迫從埃撤軍。1958年出任弗林姆蘭政府副總理,並再次選為國民議會議員。同年為戴高樂複出而四處奔走。1958~1959年擔任戴高樂政府國務部長。1959年拒絕參加德勃雷組織的新政府,從此站在反對戴高樂內外政策的反對派立場。1966年加入密特朗領導的民主與社會主義左翼聯盟,並出任該聯盟外交與國防事務負責人。1967年再度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自1969年起從事學術研究,出任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1975年10月3日去世。摩是一位堅定的“歐洲主義者”,積極主張歐洲聯合,大力倡導歐洲一體化向前深入,為促進歐洲共同體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曾獲得戰爭大十字勳章、抵抗勳章等。主要著作有:《英語語法》、《總結與社會主義前景》、《社會主義的可能性》、《鐵托的社會主義》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