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國運紀事(12)(3 / 3)

11月20日。上海工界和平社在豫園集會,500餘人出席,會議議定不入美貨商店,疏遠不服勸導的親朋故友。

11月21日。杭州煙業工人同盟會罷工,要求店主增加工資。

比利時駐華公使葛飛業離任,由參讚博賚爾署理駐華公使。

11月22日。江蘇泰興縣2000多人反對抽牙帖捐,將高等小學堂砸毀。

11月23日。戶部招考司員50人,派赴日本學習財政法律各學科。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二次會議,中國代表對日方的11款討論大綱提出異議。

11月24日。應兩江總督周馥之請,清廷同意上海暫弛米禁。

16名中國學生搭乘法國郵船由滬赴法留學。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三次會議。

11月25日。清廷設置考察政治館。清廷在諭旨中說:“前經特簡載澤等出洋考察各國政治,著即派政務處王大臣設立考察政治館,延攬通才,悉心研究,擇各國政法之與中國體製相宜者,斟酌損益,纂訂成書,隨時進呈,候旨裁定,所有開館一切事宜,著該王大臣妥議具奏。”

清廷下令嚴拿革命黨人,嚴禁革命排滿說。

因雲南省城開設商埠,雲貴總督丁振鐸奏請撥款30萬兩,以濟要需。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四次會議。

11月26日。清廷以日俄戰爭後,俄於蒙古有擴張權力之事,命肅親王善耆前往蒙古查辦事宜。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五次會議。

中國留學生就讀之日本各校本日貼出告示,限令中國學生本月29日前呈報原籍、住址、年齡等項,若逾期不報,則對本人不利。

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其前身為《二十世紀之支那》。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首次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強調說明“今者中國以千年專製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於人為既往之陳跡,或於我為方來之大患,要為繕吾群所有事,則不可不並時而弛張之”。又特別指出實行民生主義的必要,提出“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的主張。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隨即被同盟會的宣傳者概括為“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同盟會的綱領“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主張推翻清朝封建專製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報》的庶務幹事開始由宋教仁擔任,初定為月刊,後改為不定期刊。發行後立即風行國內外,創刊號初印6000冊,7次重版,以後各期也常常印四五版,銷數達四五萬冊,成為當時最暢銷、最有影響的雜誌。最初五期的主編為張繼,責任編輯是胡漢民。主要撰稿人有陳天華、汪精衛、朱執信、廖仲愷和宋教仁等。從第6期起,主編為章太炎,後來有幾期因章太炎有病,由張繼(第19期)、陶成章(第20~22期)主編。1908年10月,出至第24期,被清廷通過日本政府下令禁止。1910年2月,汪精衛和胡漢民在日本秘密印行了第25、26期後停止,共出26期,另有第3號號外1張,《天討》增刊1本(第12期臨時增刊)。《民報》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最著名的刊物,是中國同盟會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把多數有進步思想的群眾,吸引到革命旗幟下來,在中國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力地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向前發展。

清廷命王公大臣會議討論廢棄弓箭一事。肅親王善耆認為,京旗各營向來不熟悉槍炮,如果再放棄弓箭,倘有急用無所準備,未免因噎廢食,貽誤大事。他主張將弓箭暫時保留,從現在開始讓八旗幼童學習槍炮,等10年之後,各兵操演成功後再撤弓箭。善耆的意見被通過,照此定稿谘照兵部核議辦理。

11月27日。清廷移廣西慶遠理苗同知駐思恩縣屬五十二峒。

蘇州城內染坊工人罷工,並印發傳單,要求綢緞莊增加工資。

11月28日。大學士裕德卒,清廷予祭葬,入祀賢良祠,並賜諡號文慎。

清廷任命榮慶為翰林院掌院學士。

上海公共租界聖公會教士所設英翰書館的部分工人因承印抵製美華工禁約的傳單,被外國工頭扭送巡捕房關押,工人舉行罷工,要求立即釋放。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六次會議,議定兩條:(一)中國政府允許將由安東(今丹東)縣至奉天省城所建造的行軍鐵路,仍由日本政府接續經營,改為轉運各國工商貨物;(二)開議奉天(今沈陽)至新民屯鐵路問題。

中德在濟南簽訂《膠高撤兵善後條款》。參加簽訂人員,中方是署理山東巡撫部院提督軍門楊士驤,德方為德國欽命署理總督膠澳文武事宜大臣師孟。1900年,德國派兵駐紮在膠州、高密,此條款即為撤走駐紮膠州、高密的德兵而簽。全文共5款。

11月29日。清廷任命連順署鑲黃旗漢軍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