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斯巴達(1)(1 / 1)

絕大多數的希臘城邦國家在雅典之後也步入了民主政體的行列。與此相反,斯巴達卻堅守著自己特有的政體。

與麵向大海的雅典不同,斯巴達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中部,是需要翻過一座座山才能到達的內陸之地。它的居民構成從建國之初就與雅典有所不同。

公元前1200年前後,多利亞民族揮師南下,征服了土著居民後,建立了城邦國家——斯巴達。征服者多利亞人沒有在斯巴達實行同化土著居民的政策。像斯巴達這樣,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界限分明,並一直保持這種狀態的城邦國家隻此一國。在斯巴達,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區別不在實力的有無,而在於民族的不同。

首先是征服者的子孫,構成現有統治階級的斯巴達人。他們是自由市民及其家人,共約1萬人。他們集中居住在市中心。服兵役是這些血統純正的斯巴達人的唯一工作,參與國政的權利也隻有這些人享有。

其次是從事工商業的階級,叫皮裏阿西人。他們既不是多利亞人,也不是斯巴達土著居民,他們大概是追隨征服者多利亞民族而來的出生於其他地方的希臘人。

皮裏阿西人是自由人,但沒有市民權,當然也沒有參與國政的權利。不享有市民權的他們自然沒有選舉權,但是有義務服兵役。古代國家市民權的概念是隻要有服兵役的義務,自然就有參政的權利。但是斯巴達的皮裏阿西人在服兵役時隻能夠作為兵卒,所以在軍務方麵的權利可能也有別於專職的斯巴達人享有的權利吧。

城邦國家斯巴達種姓製度的最後一個階層是農奴,叫希洛人。這些人是多利亞人入侵前的斯巴達原住民。希臘青銅器文明中心的他們被使用鐵器的多利亞人征服後,甘居農奴地位,雖然不是奴隸,卻相當於奴隸。除了結婚,他們沒有參政權、私有財產權和裁判權等市民享有的諸多權利,甚至連市民應盡的義務——服兵役——也沒有。他們唯一的工作就是在斯巴達人的農場裏勞作。

斯巴達人、皮裏阿西人和希洛人的人口比例約為1∶7∶16。這一人口比例決定了斯巴達的一切。

斯巴達人專事軍務而把農業和工商業交給被統治階級的做法,大概是隻占總人口二十四分之一的人口要統治餘下人口的一個策略吧。尤其是被統治者中,打上了農奴身份烙印的希洛人常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所以,以軍事國家著稱的斯巴達是從最初出於安定國內的需要而漸漸發展成為軍事國家的。

成年後的斯巴達人,服兵役的年限是20歲到60歲,通常有數千人,極少超過1萬人。少而精是斯巴達現狀的產物。

有市民權的斯巴達人並非一成年便有權出席市民大會,行使自己的一票權。他們必須等到30歲才能享有這些權利。市民大會由30歲以上的斯巴達人組成。除此之外,還有長老會議。長老會議議員共28人,年齡都在60歲以上,由市民大會選出,任期為終身製。另外加上2位國王,長老會議員的總數是30人。

作為軍事和政治的最高權力者,斯巴達有兩位國王,分別由兩家名門望族世襲。兩位國王不是輪流執政,而是同時執政。這就是二頭政治,是由世襲的兩位國王共同統治。這種政體與君主製的一位國王統治不同,而是兩位國王統治的政體,又叫二黨製。

即使在全希臘所有城邦國家都受雅典民主政治影響的時代,斯巴達仍然保持了其獨特的政體。不僅如此,在公元前7世紀後半葉,來庫古進行的改革進一步穩固了這一體製,使得斯巴達的風格更加激進。

與梭倫改革決定了雅典的風格一樣,來庫古的改革也決定了斯巴達的風格,雖然這兩個風格截然不同。

所謂“改革”,實在是一個令人深感恐怖的說法,因為改革失敗會置一個民族於死地。即便成功,也會決定一個民族的風格,由此決定一個民族的未來,因此絕不可草率從事。

來庫古的改革使斯巴達更加徹底地成為一個軍事大國,斯巴達人的日常生活更是以軍務為至高目的。

孩子一出生,就要經過長老們的檢查。經過檢查,判斷一個孩子是否能健康、平安地長大,被認為不夠健壯的孩子當即會被拋棄或淪為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