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邊很快得知了敵人的這一戰術,是三個伊特魯裏亞人悄悄溜出營地,向費邊告密的。費邊重重地謝過三個伊特魯裏亞人後馬上向發動殲滅戰的部隊送去了指令,命令部隊集中兵力進攻伊特魯裏亞境內。原因是他預感到伊特魯裏亞內部出現了分裂。
效果很快顯現出來。伊特魯裏亞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遭受入侵的慘狀心煩意亂,戰鬥尚未開始,就匆匆撤離了前線。
戰鬥沒有因為伊特魯裏亞軍的退出而停止。敵軍兵分兩路,右路是凱爾特軍,左路是薩莫奈軍。羅馬方麵,費邊率領第一、第三軍團與薩莫奈軍交戰,德西烏斯率領第五、第六軍團迎戰凱爾特軍,形成決戰態勢。第二和第四軍團由沃爾姆尼烏斯率領前往南方,目的是阻止薩莫奈各路軍隊聯合起來。
第一次戰鬥未見勝負,但是,戰鬥的進程始終有利於羅馬軍隊。
費邊知道,薩莫奈士兵與凱爾特士兵一樣,第一次戰鬥時其戰鬥力非常強。但是隨著時間的延續,他們的戰鬥力會逐漸減弱。因此,他率領的羅馬軍團采用的戰術是戰鬥開始時避敵鋒芒,待敵人的戰鬥力減弱後再全麵出擊。為此,負責給敵人致命一擊的騎兵部隊作為羅馬軍團的右翼保存實力。
德西烏斯則一開始就擺出決戰的架勢,這與他的性格有關。因此,羅馬第五、第六軍團在戰場上與凱爾特軍遭遇後,很快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看到步兵之間戰鬥出現膠著狀態,德西烏斯把騎兵隊也投入了戰場。
凱爾特(高盧)騎兵的驍勇善戰舉世聞名,以至於後來的愷撒隻用凱爾特人組編、指揮羅馬大軍的騎兵部隊。而且,發生在公元前297年的這場戰鬥,戰場就在久居意大利的凱爾特人居住地附近。
凱爾特人帶著保家衛國的氣概投入戰鬥。麵對凱爾特騎兵的猛烈進攻,德西烏斯指揮下的羅馬騎兵部隊毫無還手之力,軍馬一匹匹地倒下,騎兵們被紛紛壓在馬下,連重裝步兵也陷入了惶恐之中。
見此情形,德西烏斯大聲地向諸神祈求,隻要能讓羅馬贏得勝利,願意奉上自己的性命。開始敗退的羅馬士兵聽到他的祈求聲,羞愧不已。他們重新振作精神,緊隨衝在最前頭的司令官之後殺向敵人。這時,費邊派來的援軍到了。形勢開始逆轉。
費邊那邊的戰場上,整裝待命的騎兵隊投入了戰鬥,從敵人步兵團兩側形成圍攻之勢。亂了陣腳的薩莫奈士兵紛紛逃進友軍凱爾特軍中間。費邊叫住騎亞得裏亞海比薩菲耶索萊王政時代和共和時代(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羅馬領地拉丁同盟解散(公元前338年)之前公元前338年至公元前298年(薩莫奈戰爭之前)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薩莫奈人勢力圈(屬於羅馬聯盟前)意大利南部希臘城邦勢力圈(屬於羅馬聯盟前)羅馬市民權(完全或無投票權)所有者居住的區域同盟國人居住的區域兵隊,下令向凱爾特軍隊的背部發起進攻。薩莫奈軍總司令官戰死,被包圍的凱爾特軍隊試圖從狹窄的出入口逃回自己的宿營地,卻在圍欄前被羅馬士兵一一殺死。
這天的戰鬥,敵方損失2.8萬名士兵,被俘達8000人。
德西烏斯指揮的部隊陣亡7000人,費邊指揮的士兵陣亡者也達1700人。
執政官德西烏斯也不見了蹤影。也許是被倒地的敵兵壓在下麵了,戰鬥結束後直到太陽落山,也沒有找到他的遺體,直到第二天才找到。費邊鄭重地埋葬了他的遺體,宣讀悼詞,盛讚德西烏斯英勇的品格和生前的功績,吊唁這位長期的親密戰友。
從古至今,曆史學家一致認同羅馬人有這樣一種才能:失敗後能夠把損失降到最低,勝利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勝利的成果。公元前297年的勝利就是其中一例。
羅馬軍團馬不停蹄,乘勝追擊。凱爾特人被趕到北方,翁布裏亞人和伊特魯裏亞人同意加入羅馬聯盟。在年邁的費邊引退後,年富力強的將軍當選執政官接替了他。
公元前290年,最後一個堅持頑強抵抗的薩莫奈人也投降了羅馬軍。這次提出和談的是薩莫奈人方麵。
薩莫奈人居住地成為羅馬聯盟中的同盟市。在他們生活的山嶽地帶中心,建起了由羅馬市民團殖民的殖民地,取名韋諾薩。公元前285年,從羅馬到加普亞的阿皮亞大道延伸至此。
隨著羅馬霸權擴張,以阿皮亞大道為代表的羅馬大道增加到了6條。這些道路把首都羅馬和建在戰略要地的殖民地(科洛尼亞,德語叫科隆)聯係在了一起。
公元前290年,羅馬完成了對意大利中南部的稱霸。沿意大利南部海岸,首次與希臘人引以為傲的繁榮城市直接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