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時代劃分並言簡意賅地記錄下這個時代發生了什麼,下個時代又出現了什麼,在戰爭紀實中幾乎不可能。這也是講述曆史時的一個難點。
原因之一是因為大部分事件是相互重疊的,原因之二是因為一個事件即使後來有了很大的意義,但是,最初往往始於偶然。因此,曆史必然向前是真理,同樣,曆史是偶然事件的累積也是真理。
要想做曆史的主人公,需要做到的是盡快解決和擺脫不好的偶然,把好的偶然引向必然。我想,與其他民族相比,在很多方麵表現遲鈍的羅馬人在這個方麵表現得更出色,原因不正是他們在這方麵所具有的才能嗎?
意大利半島形狀像長筒靴,塔蘭托位於這隻長筒靴的鞋跟位置。公元前283年,塔蘭托的海麵上突然出現了10艘羅馬船。一直都是陸地民族的羅馬,自從那不勒斯加入羅馬聯盟後,開始有了小規模的船隊。或許是因為遭遇了暴風雨,這時,船隊中有10艘船駛入了塔蘭托港。
塔蘭托在意大利南部希臘殖民城邦國家中處於領導地位。在羅馬一心對付薩莫奈人的時候,它與羅馬簽署了互不侵犯的協議。因此,塔蘭托人認為10艘羅馬船的突然出現違背了協議中的約定,於是不問青紅皂白就對這些船動用了武力。
塔蘭托是個通商民族,也是個海運國家,海上力量很強,羅馬完全不是它的對手。轉眼間,5艘船被擊沉,船員全部被殺,餘下的5艘船勉強逃脫。
羅馬向塔蘭托提出了賠償的要求,理由是這次靠港不是出於侵略的目的。
但是,塔蘭托市民不僅沒有接受賠償的要求,還嘲笑前來談判的羅馬使節說希臘話怪腔怪調,甚至把他們趕了出去。於是,羅馬決定向塔蘭托開戰。
塔蘭托是一個天然良港,今天依然是意大利海軍的主要軍港。塔蘭托作為城邦國家,“年齡”與羅馬相差無幾。羅穆路斯率領3000拉丁民族的棄男,在台伯河岸邊建立羅馬的時候,來自斯巴達的移民也在這裏建起了塔蘭托城邦國家。
以塔蘭托和西西裏的錫拉庫薩為代表的意大利南部希臘殖民城市是那些有城邦國家建設經驗的人建起來的,發展非常迅速,呈現一派繁榮景象。人們把這一帶統稱為“大希臘”(Magna Grecia)。公元前3世紀前半葉,在希臘本土,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等曾經實力雄厚的城邦國家紛紛衰落,臣服於馬其頓王國的統治之下。因為亞曆山大大帝的英年早逝,希臘又回到了從前的混亂局麵。意大利南部歸順希臘的各個城邦統稱為“大希臘”,呈現出繁榮的景象,與希臘本土的衰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每進一步就會退半步是羅馬的發展模式。在羅馬緩慢卻穩步發展的公元前五六世紀,事實上統治意大利半島的是北方的伊特魯裏亞人和南方的希臘人。
羅馬與伊特魯裏亞毗鄰,所以,兩者早早就有了接觸。但是在長達500年的時間裏,羅馬始終沒有機會與在南方呈現出一片繁榮的希臘人直接接觸。因為羅馬不是通商民族,又位於意大利中部,與散落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臘所屬各城邦國家之間隔著許多其他民族和遼闊的土地。
羅馬希望控製這些民族,並把他們一一納入同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爭終於使薩莫奈人臣服後,羅馬這才與意大利的希臘人有了接觸。
前麵講到過,“大希臘”的希臘人與本土的希臘人之間沒有政治上的聯係。
始於斯巴達人殖民的塔蘭托與軍事國家斯巴達截然相反,它是作為雅典式的通商國家成長起來的。但是,斯巴達人建起來的塔蘭托和科林斯人建起來的錫拉庫薩都繼承了希臘的風格。
城邦國家誕生後,始終保持著城邦國家的規模。除了作為國家中心的城市及其周邊地區,他們對擴張勢力範圍幾乎不感興趣。
也就是說,除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他們認為封閉社會更符合他們的生活方式。因此,雖然叫“大希臘”,但意大利南部的希臘各城市從來沒有出現過第二章共和政體下的羅馬199團結合作的時候。除了在波斯戰爭中之外,它們與本土各城邦國家從來沒有采取過一致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