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平息平民們的憤怒情緒,元老院采取了一些安撫民眾的措施。首先是以去行省進行祭祀活動為由,把平民們最為憎惡、成為眾矢之的那西卡派到遙遠的東方(地中海東岸地區),實際上是放逐了他。其次是決定《農地法》繼續有效,承擔沒收不正當占用國有土地再分配給農戶任務的“三人委員會”繼續工作。“三人委員會”中,因提比利烏斯死去形成的空缺,選舉其弟蓋烏斯的嶽父裏奇尼烏斯·格拉斯擔任,其他兩個成員仍由從西班牙回來的蓋烏斯以及提比利烏斯的嶽父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二人繼續擔任。不久,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因病去世,接替他的仍是提比利烏斯的親友富維斯·弗拉庫斯。元老院通過以上措施向平民們表態:盡管提比利烏斯已死,但農地改革繼續進行。當時很多羅馬人把這次動亂當做一場不幸的事故,以為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去。然而,發生在公元前133年的這場悲劇,卻不幸地成為其後持續百年的“羅馬內亂”的開端。所謂“內亂”,不僅僅指發生在龐培和愷撒之間的故事。希臘曆史學家阿庇安寫了一本書,這本書記述了從公元前133年開始,中間經曆龐培和愷撒的爭鬥,到公元前31年屋大維戰勝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聯軍為止,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羅馬曆史。作為一部記載百年史的著作,作者使用了突出多次內亂這一主題的書名,直譯為《諸內亂記》。這100年對於羅馬人來說,是戰爭的百年,然而與三次布匿戰爭時代的百年不同,那100年的敵人是迦太基這樣的外敵,而這100年卻是自身的內鬥。雖然羅馬經曆快速擴張迅速成為大國,但這個大國已經罹患了疾病。30歲即已辭世的提比利烏斯,擔任護民官實際隻有7個月,可就是這個年輕人,第一次將羅馬所生的疾患公之於世。要想不重蹈過去那些大國的覆轍,盡快治療疾患,是擺在羅馬人麵前最重要的事情。
臨死瞬間,提比利烏斯所想的,大概隻有英雄無奈的感慨。但至少有一個事實可以讓他感到寬慰,那就是——自公元前159年起持續下降的應服兵役的公民數量,也就是構成羅馬社會中堅力量的中產階層的數量,以這個時期為轉折點,開始不斷增加。羅馬共和國的人口調查,顯示了如表3所示的結果。
提比利烏斯死後,從法律意義上農地改革是在繼續進行。“三人委員會”也沒有解散,然而3名委員中元老院實力派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很快病死,接替提比利烏斯的裏奇尼烏斯·格拉斯在東方戰死,剩下的蓋烏斯·格拉古,此時還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共和製羅馬時期,普遍認為毛孩子不好控製,不成熟,所以規定30歲以上者方能擔任國家公職。提比利烏斯的《農地法》雖然沒有成為作廢的法律,但由於欠缺具有堅強意誌的領頭人鼎力推進,處於不死不活狀態是難以避免的。聊以自慰的是,公元前133年提比利烏斯被殺之後的數年間,羅馬倒是過了幾年安定、富足的好時光。
被賦予全權帶兵鎮壓西班牙原住民叛亂的小西庇阿,此時已經攻下了叛軍的大本營努曼提亞,並且實施了像迦太基城那樣的屠城,至此徹底平息了叛亂。攻陷努曼提亞與提比利烏斯被殺,差不多發生在同一時期。第二年,小西庇阿勝利回到了羅馬。
發生在西西裏的奴隸起義,公元前132年也被完全鎮壓下去。羅馬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奴隸起義,沒有發生在意大利半島,而是西西裏島,這與西西裏島的農業普遍為大規模的農莊經營有關。在家族規模的自耕農經營形態下,主人和奴隸共同勞動,給予奴隸的待遇也容易比較人道。而大規模農莊主人和奴隸的關係本就疏遠,很容易忽視奴隸的權益,往往給予不人道的待遇。
成功鎮壓奴隸起義後的羅馬政府,設立了一些旨在改善奴隸待遇的法律。政府也明白,奴隸起義的導火索,往往是因不滿嚴苛控製的奴隸一時憤怒殺死主人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