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官在共和時代的羅馬,重要性僅次於執政官。每年公民大會選出6位法務官,年滿40歲的元老院議員均有機會參選。法務官一年任滿後,將奔赴羅馬行省擔任總督,總督任滿後才具有執政官候選人資格。
愷撒的父親就任總督前死亡,最高職務即為法務官。愷撒並沒有顯赫的身世,但不同於父母姓名都無跡可查的蘇拉,畢竟父親曾任法務官,而他母親的家世非同尋常。愷撒的母親奧雷利婭為法學者,是執政官奧利烏斯·科塔的妹妹。愷撒家經濟狀況一般,尤裏烏斯家族雖為名門望族,但長久以來不受當權者的垂青,所以沒有任何積累財富的機會。憑個人實力脫穎而出的馬略,為提高身份迎娶了愷撒的姑姑尤利婭。科塔一族多為學者,自從奧利烏斯·科塔擔任執政官後,擔任羅馬要職的機會就再三降臨。出身於此等家庭的女子也絕無下嫁貧窮貴族的道理。就這點而言,我們隻能接受古代曆史學家的說法:愷撒與蘇拉不同,他成長於節儉但非貧困的家庭中,他沒有能力在帕拉蒂尼山購置居所。雖然和平民一樣住在“蘇布拉”,愷撒也並非與他們住著同樣的房舍,過著相同的生活。一般而言,城牆之外的市鎮,人們依據不同的經濟能力選擇不同的地段購置房舍。在古羅馬的市中心,曆代定居於此的人頗多,經濟條件不同的人家比鄰而居並不少見。這就好比玄關背後,各家的內部陳設可能完全不同。不過住在帕拉蒂尼與定居“蘇布拉”,其間的差別卻是十分明顯。
公元前1世紀,羅馬雖然稱霸地中海,但給移居首都的人提供住所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當時塞爾維烏斯城牆內的麵積隻和東京大手町、丸之內、霞之關以及永田町合在一起的麵積大小相當。要想一下子滿足財力不足的群眾的需求,隻有將房舍向上加蓋。提供租用的四五層樓高的密集住宅,羅馬人稱之為“島”。直到青年時期,蘇拉一直都住在這樣的“島”中。
現存的史料中完全看不到愷撒住這類住宅,所以設定他並不住於此似乎較為恰當。如果是這樣,“蘇布拉”的居民愷撒,應該住在獨棟住宅中。因為對愷撒成長的環境所知不多,所以一切隻能想象。我們或許可以將研究者提供的“羅馬市內典型的獨棟住宅原型圖”作為我們想象的起點。
古代羅馬與現代羅馬房屋的最大不同,在於對外的開放性。古羅馬房屋都是開口朝內,而現代則在外牆上多開窗戶。
將房屋開口於內側而外側封閉有四個原因:第一是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納更多的人,因為即使是獨立的房屋,外牆也必須與隔壁的房屋相連;第二是為了安全起見;第三是因為羅馬的氣候;最後一個理由是,即使住在熱鬧的大街上,也能與外界隔絕,以保持家中的寧靜。
事實上,文藝複興之後,便開始有人在房屋內裝設窗戶,隻不過低一點的,如一樓,總加裝鐵窗。再往上一點的,窗戶的高度如果陽光能射入,夏季早晨9點後便得關窗,而且不僅關玻璃窗,連百葉窗也必須關上,直到太陽下山才能再度打開,足見此地陽光強烈的程度。羅馬房屋牆壁的厚度至少15厘米,所以能完全隔絕陽光,房屋內部因此出乎意料地涼爽。從這件事便不難理解這種門朝內開的羅馬式住宅模式,如今雖然隻被保留了一半,但仍能存在到今天的原因。
即使在石造建築普及之前的磚造建築時代,古代羅馬市內獨棟樓房的外牆都相當厚。這些外牆與它所環繞的房屋內部基本上形成對稱。左右對稱的均衡感,能夠與居住於其中者的均衡精神相通。均衡感是古代構成美感價值的首要條件。
作為徹底追求均衡美的表現,古羅馬時期經濟實力居中上程度的人,他們的住宅當然是左右對稱,甚至是出租店鋪也以入口為中心左右對稱。出租店鋪的是房子的主人,在蓋店鋪之初就打算將店鋪出租,所以房東將自身住宅與店鋪交界處,用與外牆厚度相同的牆壁加以隔絕。羅馬市內的獨立住宅的大部分,都是日本稱為“木屐式”的住宅。在一樓的上方建有被稱做“佩爾構拉”的樓中樓或者閣樓,其用途包括提供給用人使用、堆置物品以及出租了。龐培住在西裏歐山間以豪華著稱的宅第,自然不可能將部分出租。但愷撒的家位於“蘇布拉”,這裏80%都是“木屐住宅”,也就是一樓做店麵、二樓以上為住宅的房屋結構。
走進這類“木屐”房屋中間的入口後,可看到被稱為“Atrium”的中庭,“Atelier”(畫室)就是由這個詞演變而來。稱它為中庭,實際上並沒有庭院,隻是天井的中央部分空著,讓陽光得以射入屋內罷了。因為四方圓柱支撐的屋頂中央部分空著,所以下雨的話,會造成積水,所幸羅馬降雨的日子相當少。在中庭的中央通常都有小池子,這池子與其說是為了在雨天使用,倒不如說是為了美觀。池子四周都是回廊,左右兩側的門並列。因為沒有窗戶,室內的光線隻能自天井射入,由於光線強烈,室內光源也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