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奧古斯都統治前期(前29-前19年,34-44歲)(23)(1 / 1)

埃及的整體經濟結構,也是農工商並存。商業主要是希臘人主導,他們原本就擅長此道。根據羅馬新的關稅政策規定,從東方運來的高價物品需要征收25%的稅,即使在高稅率的情況之下,埃及的商業貿易依然興盛不衰。因為從這裏直接通往羅馬帝國這麼一個廣大的市場,物品的數量有增無減。

由於羅馬本土公共建設正處於高潮,因而也帶動了埃及的工業。羅馬進入帝國時代之後,埃及出口的非洲產的彩色大理石和意大利產的白色大理石同樣得到了大量的使用。不過,埃及的經濟基礎還是因尼羅河而受惠的農業。從法老時代開始,埃及就以富裕而聞名。這主要在於它有高產量的農業。托勒密王朝的曆代君主們也都非常熱心於農業的振興。隻不過,一旦王族陷入爭權奪利的泥沼之中,就無人再去關注這類基礎政策。農業政策需要持續性的執行方能見效,托勒密王朝到了衰敗的末期,尼羅河的灌溉工程等荒廢殆盡,無人問津。

奧古斯都早在追擊安東尼進入埃及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埃及的灌溉係統需要作徹底的改善。10年之後,他手握大權終於可以實施當年的計劃。為了水資源達到最有效的利用,按照奧古斯都的命令,埃及開始了水道治理工事。工事初期,動用了駐守埃及的3個軍團,總共1.8萬人的士兵,但是僅靠這些羅馬軍人,工程無法達到羅馬化的完備和徹底。於是又追加了輔助兵團的9000名埃及士兵,結果人手還是不足,最終隻好召集埃及當地的平民共同參與。正如法老時代建造金字塔一樣,奧古斯都的水道治理也為當地人帶來了大量的工作機會。

灌溉工程和金字塔工程的不同之處在於,首先它不是為死人而建,而是為了許許多多活在今世的人;其次,水利工程完成之後,還需要定期的維護,因此始終有勞動力的需求。

奧古斯都在埃及建設的灌溉工程的成效到底如何,地理學的創始人斯特拉波目睹了剛完成的工程後,曾經作過以下的論述:

在托勒密王朝末期,尼羅河水位如果不上升到14腕尺(Cubit,約合6.3米),就無法灌溉農田,如果水位隻有3.6米高的話,農作物就會歉收。進入羅馬時代之後,5.4米的水位就能獲得豐收;即使水位隻有3.6米高,也不會出現農作物收獲不足的現象。

尼羅河上漲的河水,通過水路網絡,引入農田,滋潤了土地。農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陽光,才能茁壯地成長,因此,水路網絡不單單是建設,還需要不斷地維護和整修。羅馬人素有重視公共建設的傳統,這也讓他們深知維修的重要性。埃及農業的複興之路,就這樣在帝國時代初期已經打好基礎。

要振興農業,單靠硬件的建設是不夠的,奧古斯都又將土地私有化的製度引進了埃及。

埃及原本沒有土地私有化的概念,土地理所當然地屬於法老和君王。另外,神廟也擁有大量的土地。農民們是從君王處借地耕作的,因此,埃及所有的農民都是佃農,沒有一個自耕農。

降伏了克婁巴特拉,成為了埃及之王的奧古斯都,擁有屬於神廟之外的所有埃及的土地。他拿出自己的所有地進行拍賣,推行獎勵自耕農的政策。奧古斯都的這個政策,和現代的國營企業私有化有些相似。

然而,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一來是擁有資金的希臘裔居民,看中的是興盛的商業和工業,對農業完全沒有投資的興趣;二來則是因為幾千年以來未曾擁有土地的埃及人,麵對突如其來的改變,根本無所適從。這要是換成了羅馬人,哪怕是借了錢也要趕緊去把土地買下來。這就是兩個國家的國民的不同之處。羅馬人擁有私有財產的觀念,並且羅馬法的基本理念正是保護私有財產,而這些在埃及是不曾有過的。

盡管私有化進程開展得不盡如人意,但是奧古斯都仍然堅持隻有耕地私有化,土地才能成為資本的基礎。他原本也可以讓那些擁有足夠資金的元老院議員們購買土地,但他並沒有這樣做。奧古斯都不希望在剛成為羅馬領地的埃及,出現太多飛揚跋扈的羅馬人。羅馬人出入於亞曆山大港這樣的國際都市,或許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出現在尼羅河流域的農耕區,就會顯得格外刺眼。元老院議員不經奧古斯都的允許,不能進入埃及的規定,正是出於對埃及人觀感的考慮。奧古斯都希望,在一段時間內,除了羅馬軍隊和擔當稅務官等的事務官之外,不要有更多的羅馬人進入埃及。

然而,耕地不私有化,就不能期待提高農業的效率。為了宣傳和推動政策,需要找一些人來作示範。奧古斯都要求近臣阿格裏帕、梅塞納斯(Maecenas)以及一些不屬於元老院的友人購買土地,結果,這些人都成為了埃及的大地主。據說,奧古斯都甚至讓他家裏的那些解放奴隸也去買地,可見那時的他真是無計可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