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壓基督教(二)
似乎每一位認識到帝國麵臨的困境,並且積極尋求解決方法的皇帝,都會對基督教進行非常嚴厲的鎮壓。就連被公認為是賢帝的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統治時期,在裏昂也發生了基督教徒的殉教事件,而等到他的兒子康茂德繼位之時,基督教徒不但沒有繼續遭到鎮壓,甚至連流放的情況都沒發生過。與做皇帝相比更熱衷於做祭司的埃拉伽巴路斯統治時期,也沒有發生過一起基督教徒遭到迫害的事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既說明了羅馬帝國對基督教徒的政策缺乏連貫性與一致性,也證明了每個皇帝對帝國統治的關心度各不相同。羅馬帝國長期以來對基督教徒一直沿用皇帝圖拉真製定的政策,即隻處理被起訴的教徒,而且處理基準和普通的罪犯一樣。但是事隔150年,即在3世紀後半期,皇帝德基烏斯將這一規定更改為不管是否遭到起訴都可以對基督教徒實施鎮壓。也就是說,羅馬社會開始正式將鎮壓基督教徒作為維持社會治安的方法之一。
雖然德基烏斯的這個政策由於蠻族入侵隻維持了不到一年,但仍然使許多人被迫退出了基督教,還有1000餘人因為誓死不肯退出基督教而殉教,另外還產生了一部分像居普良一樣的逃亡者。
兩年後,瓦勒良將德基烏斯對基督教的鎮壓政策重新推廣開來。他要求所有的羅馬公民都必須擁有一份證明自己不是基督教徒的“證明書”。頒發證明書的特別委員會也被重新組建,開始繼續運作。不過,發生在羅馬社會內部的這場運動,並非僅僅出自皇帝一人的想法。
當時的羅馬公民都對基督教徒感到非常不滿。因為在國難當頭的緊急時刻,基督教徒卻為了自己的信仰而逃避羅馬公職,拒絕服兵役,而這些都是每一名羅馬公民所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因此,自古以來就對一神教持否定態度的羅馬人,終於因為3世紀以來不斷出現的天災人禍而將積壓已久的憤怒之情爆發出來,並且發泄在基督教徒的身上。
距離公元212年卡拉卡拉頒布敕令使行省居民也獲得羅馬公民權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以往行省人民可以免除羅馬公民才應當負擔的公務與兵役,如今卻人人都是羅馬公民。原本行省人民裏的基督教徒比例較羅馬公民高,如今這些教徒也要承擔羅馬公民的義務,使得3世紀的基督教徒政策更趨複雜。從羅馬人的角度來說,如今教徒也是羅馬公民了,卻不願意承擔公民的義務。而教徒認為,基督教的教義不允許他們承擔帝國的政務。
曆史學有個專有名詞叫“護教論者”,這些人曾試著從基督教徒的角度為當時的行為辯護。護教論者反諷說,蠻族入侵怪罪到基督教徒頭上,疫病爆發也怪到基督教徒頭上,反正有什麼事情都把責任丟到基督教徒頭上就是了。
而在這個時期的人物,於公元253年過世的護教論者奧理傑內曾經向與自己有相同信仰的人表示:
信仰基督教的人,比羅馬帝國的皇帝更加強大,比皇帝的所有行政官更加強大,甚至比羅馬的元老院和羅馬公民更加強大。羅馬人信仰的神靈總有一天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我們現在對統治者宣誓效忠,以及在皇帝像前的所作所為都將煙消雲散。
因為蠻族的入侵而引發的這些慘劇,並不像羅馬人所說的那樣絕望。那些蠻族總有一天也會領悟到我們基督教的真諦,到那時,他們自然會拋棄那些野蠻而殘酷的思想。所以,現在的慘劇,隻是在蠻族皈依我們基督教之前,上帝對我們的考驗。
我並不是基督教徒,所以對其中那句“我們現在對統治者宣誓效忠”非常感興趣。或許基督教之所以能夠接受羅馬帝國的統治,是因為相信終有一天羅馬人也會皈依基督教。但是據基督教方麵所說,他們所謂的宣誓效忠的對象是羅馬皇帝。我認為這或許有什麼誤會的地方吧。
信奉一神教的基督教徒會拒絕效忠羅馬皇帝,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羅馬皇帝就是神。不過,隻有死後被神格化的羅馬皇帝才是神。而且羅馬人所說的這種神,與基督教所信仰的神並不相同。因為皇帝在生前對羅馬帝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羅馬人希望他們死後也能夠化為神靈繼續保佑帝國的和平。雖然在羅馬帝國境內到處都能見到皇帝的雕像,但是對羅馬人來說,將香料供奉在皇帝雕像的麵前,意味著祝願皇帝身體健康。而在皇帝雕像之前敬禮,就像我們現代人對國旗敬禮一樣。也就是說,羅馬皇帝的雕像,與其說是神像,更像是羅馬帝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