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的姓名正如蓋烏斯·尤裏烏斯·愷撒這個代表性的名字一樣,由個人名、家門名以及家族名三部分組成。而行省出身的人,絕大多數的家族名都是尤裏烏斯與克勞狄烏斯。這是因為尤裏烏斯·愷撒最早提出向行省出身的居民開放門戶的政策,而克勞狄烏斯則是隨後的幾位皇帝之中最為積極推進這一政策的人。所謂開放門戶政策,就是指為行省出身的居民打開一條通往羅馬上層社會的道路,具體來說包括授予羅馬公民權,為強大的部族族長以及能力出眾的人才提供元老院的席位等。在這些行省出身的人才被國家錄用的時候,往往會賦予他們尤裏烏斯或者克勞狄烏斯的家門名,以示對這些人的身份保證。
關於尤裏烏斯·愷撒的這個開放政策,我在《羅馬人的故事·愷撒時代》中已經多有提及,至於克勞狄烏斯,則留有一篇專門關於這個問題的演講稿。我在《羅馬人的故事7·臭名昭著的皇帝》中也曾經說過,這是對羅馬帝國同化政策的統治哲學最簡潔明快的解讀。
正如我之前所說過的那樣,在行省中有很多人自稱屬於尤裏烏斯家族和克勞狄烏斯家族,但實際上這些人並非都是被賦予愷撒以及皇帝克勞狄烏斯家族名之人的後代子孫。即便是一些與這兩個家族毫無關係的行省出身者,在軍團中得到晉升機會的時候,都會虛報尤裏烏斯或者克勞狄烏斯作為自己的家族名。因為這兩個家族都非常龐大,因此就算深究也不怕被人拆穿。公元268年繼承皇位的克勞狄烏斯二世,也和那些人一樣。被羅馬人稱為伊利裏亞的地方,大體上來說就是指位於多瑙河與亞得裏亞海之間的那一片區域。不過這片區域卻因為地理和曆史上的原因而被分為兩部分,山脈眾多卻有著天然港口優勢的南部地區早早地便被羅馬帝國建設起來,都市化程度較高,北部地區雖然有大量適宜耕種的平原,卻因為毗鄰羅馬帝國的邊境防線而發展緩慢。發展到後來,南部地區被重新命名為達爾馬提亞,伊利裏亞成為僅僅針對北部地區的名字。如果說位於亞得裏亞海與意大利本土之間的達爾馬提亞屬於都市經濟體係,那麼位於帝國國境附近麵向多瑙河的伊利裏亞地區則屬於農村經濟體係。
正是這個屬於農村經濟體係的伊利裏亞地區,在羅馬軍隊的主力從步兵轉變為騎兵後,成為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搖籃,而且這種現象一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克勞狄烏斯二世就出身於伊利裏亞的一戶農家。雖然克勞狄烏斯二世日後成為了羅馬帝國家喻戶曉的皇帝,但是他父母的名字早已經無從考證。因為他生於公元214年以後,由於卡拉卡拉頒布的敕令,他一出生就擁有了羅馬公民權,這樣他就可以直接加入騎兵隊。克勞狄烏斯二世的軍旅生涯一直都是騎兵,在35歲的時候他被當時的皇帝德基烏斯任命為騎兵隊長,緊急派往希臘的溫泉關抵禦南下入侵的蠻族。隨後他率領騎兵隊又取得了大量驕人的戰績,可以說皇帝加裏恩努斯之所以將羅馬軍隊的主力從步兵轉變為騎兵,多多少少也是因為受到了他的影響。
軍隊主力從重裝步兵轉變為騎兵之後,主要戰鬥力的屯駐基地也必須隨之改變。因為羅馬人無法預知蠻族究竟會從防線的什麼地方入侵,所以如果將基地設置在防線上,那麼當蠻族入侵時必然無法及時進行迎擊。於是羅馬軍隊將騎兵基地後撤到遠離防線的國境內,這樣不管蠻族從哪個地方入侵,都可以及時地前往當地防線進行迎擊。目前被確定有羅馬時期騎兵軍團基地的隻有希爾米烏姆和米蘭兩處。希爾米烏姆距離多瑙河防線不到20公裏的距離,而米蘭卻是位於意大利本土。考古學家之所以僅僅確定了這兩個基地,是因為當時的騎兵部隊根本沒有優哉遊哉地等在基地的空閑,絕大部分時間都在不斷地往來於被蠻族入侵的各個地區之間。
由此可見,即便將軍隊的主要戰鬥力轉變為騎兵,羅馬帝國在防衛戰略上仍然沒有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麵。因為羅馬帝國已經無力將戰場推到國界線以外,所以不管騎兵部隊多麼神勇,對於阻止耕地荒廢以及居民遷徙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哥特人來襲
繼位皇帝之後甚至沒時間回到首都羅馬的克勞狄烏斯二世,在一次迎擊哥特人的入侵之前向位於首都的元老院送去一封書信。從文體來說,與其說是皇帝的報告,不如說是一個戎馬一生的騎兵、至今50歲過半的男人單純率直的表白:
諸位元老院議員,聽了我接下來要說的事情你們一定會大吃一驚。但是我所說的事情並非噩夢,而是現實。現在有32萬名全副武裝的哥特人侵入羅馬帝國境內,並且已經越過了阿爾卑斯山,接近意大利北部。如果我們不能阻止敵人的大軍,那麼羅馬帝國一定會陷入極其悲慘的處境之中,但是我們的軍隊已經筋疲力盡,不隻精神上如此,就連我們的武器也已經殘破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