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305年,戴克裏先在位已經掌權20年。與五賢帝不同的是,他們是因為過世才結束自己20年的統治生涯,而戴克裏先退位之後還活在人間。也許從他的角度來說,帝國重建的所有改革已經實施完畢,自己已經盡到了所有職責。羅馬皇帝是一個勞心費力、雜務龐多的職位,就連身體強健的圖拉真、哈德良皇帝,也在20年操勞之下油盡燈枯。戴克裏先雖然還留有一條命,但應該也是疲憊不堪了。畢竟,他這時已是年逾六旬了。
由戴克裏先創立的“四帝共治製”,除了分別設立四位皇帝分擔國防守衛重任外,另一個目的是,通過事先設立“副帝”,避免因皇位繼承問題引發內戰。當然,戴克裏先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從第一輪“四帝共治製”轉變為第二輪“四帝共治製”,也是人之常情。因為如果權力能夠平穩地實現過渡,也就成功避免了內戰問題。
隻是不知道戴克裏先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五賢帝時代的羅馬帝國,之所以能享受空前的和平和繁榮,原因之一是五人當中有四人都沒有親生兒子。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皇帝曾經說過:兒子不能選擇,但繼承人可以挑選。那是因為他沒有親生兒子才這麼說。五賢帝時代在馬可·奧勒留身上終結,就因為這位“哲學家皇帝”有一個已經成年的兒子,名叫康茂德,皇位就隻能讓他來繼承。姑且不論這個康茂德適不適合做皇帝,被剔除於皇位繼承名單之外的皇室嫡子,無論當事人作何感想,都會是現任皇帝反對陣營最適合扛出來作亂的招牌。也就是說,這會是內亂、內戰的導火線。在這個皇權過渡平穩等於政局穩定的時代裏,如果皇帝有親生兒子卻選擇以實力為先的繼位方式,就必然要承擔政局動蕩的風險。
“正帝”戴克裏先膝下隻有一個叫做瓦萊裏婭的女兒,沒有兒子。另一位“正帝”馬克西米安膝下,按長幼順序來說,首先是妻子再嫁時帶過來的女兒狄奧多拉,以及親生的兒子馬克森提烏斯、女兒法烏斯塔。在第一輪“四帝共治製”時,正帝戴克裏先將女兒瓦萊裏婭嫁給了伽列裏烏斯,將其收為養子並任命為“副帝”。另一位正帝馬克西米安將女兒狄奧多拉嫁給了君士坦提烏斯·克洛魯斯,同樣將其收為養子,立為“副帝”。如此構成了整個“四帝共治製”的框架體係。天下聞名的猛將伽列裏烏斯當時33歲,正當壯年,在迎娶正帝的女兒時沒有離婚的必要。但是,另一位副帝候選人君士坦提烏斯·克洛魯斯當時已43歲,他在擔任百人隊隊長期間就已迎娶了小酒館老板的女兒海倫娜,並生有一子。在“四帝共治製”成立時,其子君士坦丁已經18歲。而君士坦提烏斯·克洛魯斯後來還是與海倫娜離婚,與狄奧多拉再婚,獲得了副帝的職位。在我看來,第一輪“四帝共治製”隻是個勉強構建的體係。之所以能夠維持22年,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姑且不論將政體轉變為凡事高壓專製是否值得,至少這20年裏,無論是北方蠻族還是東方大國波斯都無法再入侵羅馬帝國。
第二,馬克西米安的親生兒子,最有帝位繼承資格的馬克森提烏斯還隻是個10來歲的少年。
但是到了公元305年,第二輪“四帝共治製”開始時,雖然為前妻所生,但身為正帝嫡子的君士坦丁已經年滿30歲,而前任正帝的親生兒子馬克森提烏斯也已經27歲了。據說第二輪“四帝共治製”體係的人事任命,依然是由“四帝共治製”的創始人戴克裏先主導的。戴克裏先與馬克西米安兩人退位後,“正帝”由東西方兩位“副帝”直接升任補位。問題是,現在又需要補充兩位新的“副帝”人選,戴克裏先任命西方由塞維魯、東方由馬克西米努斯·代亞接手升任。
第一輪“四帝共治製”中的四人,加上第二輪“四帝共治製”中被任命為“副帝”的兩人,這六位皇帝身上有很多的共同點。
一、他們都出身於被曆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稱為“羅馬帝國國防能力檢測器”的多瑙河防線附近,相當於現在的巴爾幹地區。
二、六個人都出身於羅馬社會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