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樂書沒有想到自己帶兵準備過來打仗的,結果仗也沒有打成,楚軍就退兵了,心裏有些不甘心,於是就去攻打與楚國結盟的一個小國蔡國。蔡國國君看見來意不善的晉軍嚇壞了,趕緊向楚國求救。楚國本來並不打算和晉國軍隊硬碰硬,但盟國來求救,又不好不理會,隻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各自帶領自己所管轄的兩個縣的人馬去救蔡國。

當楚軍和晉軍在蔡國境內相遇時,晉國兩名大將趙同和趙括向主帥樂書請求帶兵前去和楚軍作戰。樂書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將一部分人馬交給了兩個將軍。樂書的謀士知莊子、範文子和韓獻之聽說後一起來見樂書,並勸阻他說:“我們這一次的任務是解救鄭國,現在楚軍已經從鄭國撤走了,而我們卻因為楚軍沒有和我們打仗而去攻打蔡國,這是把正義的援助變成了可怕的侵略,這樣一來就激怒了楚國,所以他們才派兵來救蔡國。現在情況對我們很不利,對方隻不過是兩個縣的兵力,贏了也沒有什麼光彩;如果我們輸了,就會成為我們一生的恥辱,那就更沒有臉麵回去了。與其這樣,還不如我們現在就退兵回國比較好。”樂書聽了這幾位謀士的話之後,認為非常有道理,於是就命令停止對楚軍發起攻擊,準備撤軍回國。這又引起其他主戰派的反對,他們說:“將軍,我們認為隻有大多數人的看法一致,才能取得成功。現在在您的手下有十一個謀士,隻有三個人不同意和楚國打仗,另外有八個人同意,您為什麼隻聽少數人的意見呢?”樂書聽了很嚴肅地回答說:“正確的意見才能真正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這三位先生雖然人數少,但他們都是我們晉國有名的賢能之士,他們的意見就代表著大多數人的意見。你們怎麼能說我沒有聽從大多數人的意見呢?”

於是,樂書沒有理會主戰派的意見,下令晉軍立刻撤軍退回了本國。兩年之後,樂書又率兵攻伐了蔡國,同時還對楚國進行了小規模的襲擊。知莊子他們三人通過對局勢的分析和對敵人情況的深入了解之後,建議東書應該暫時停止攻伐楚國,而要將目標轉向另一個國家沈國。樂書認為他們說得很對,於是就采納了他們的意見,並且取得了很大的勝利。

由於樂書有著寬闊的胸懷,所以他才不會隻聽多數人的意見,而是隻聽取正確的意見,以至於當時人們都稱讚他說:“樂書在聽從正確的意見時,他的感覺就像是水向低處流一樣的自然。”煮豆粥送麥飯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成立了新朝,大肆屠殺漢室宗親。全國到處都有不少起義軍起來反抗,其中有一支隊伍就是漢室宗親劉秀帶領的,後來劉秀重新奪回了政權,成了東漢的開國皇帝,曆史上稱之為漢光武命。

劉秀開始起兵的時候,他的士兵是很少的,勢力也比較單薄,更沒有誰給他財務上的支持,所以他的隊伍生活都比較艱苦,還常常餓肚子。許多剛開始跟著他的人,因為吃不了這些苦而離開了他。劉秀雖然覺得很難過,但他從來沒有怪過這些人,因為自己這裏的條件的確太苦了,別人希望過得好一點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在他的隊伍中也有一些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他的人,主簿馮異就是其中一員。任憑條件再艱苦,生活再困難,他也從來沒有埋怨過,始終對劉秀不離不棄。

有一次,劉秀帶著自己的隊伍行軍,晚上休息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東西可以吃,士兵們又冷又餓,劉秀看著心裏很難過。馮異什麼也沒有說,而是默默地四處去尋找東西,最後還真找到了一些大豆,於是就給大家煮了一大鍋的豆粥。士兵們吃完了這些粥,肚子沒有那麼餓了,身上也是暖暖的。還有一次,在行軍時遇上了大雨,士兵們一個個被淋得濕透了,凍得直打哆嗦,又是馮異給大家找來了一些稻草,點上了火,供士兵們烤幹衣服取暖,接著又煮了一些麥飯給大家吃。大夥對馮異都十分的感激,劉秀看在眼裏,記在心中,對馮異的印象十分的深刻。

劉秀當上皇帝之後,對所有的功臣都有封賞,馮異也不例外。當時的關中出現了一些動亂,劉秀就派馮異帶兵前去討伐。馮異憑借自己的才能,迅速指揮部隊控製了局勢,很快就將這場動亂給平定了下來,很好地完成了劉秀交代的任務。

馮異的這些功績越大,劉秀對他的封賞就越重,給他的權力也越大。這時有人給劉秀上書,指出如果讓馮異再這樣擴張勢力的話,恐怕馮異會造反,建議劉秀削弱馮異的權力,收回他的兵權,這樣才可以消除可能出現的隱患。劉秀看了這篇奏章後,不僅不信,還將這個奏章給馮異看了,當時把馮異嚇了一跳,連忙向劉秀表明自己的心意。劉秀反過來安慰馮異不要緊張,自己是絕對不會相信奏章上所寫的東西的,自己將這個奏章給他看的原因,是向馮異表明自己對他的信任,也希望馮異千萬不要起疑心也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