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是很熟的朋友也沒關係,因為替一個你並不熟,但是很想更進一步相知的朋友服務,是增進友誼的最好方法。
要求別人的幫助並不會證明你就是一個弱者,相反它可以幫你更加順利地完成你的目標。每個人都需要幫助。所以,不要害怕去請求別人的幫助,更不要吝嗇自己對他人的幫助。人類正是在這種互幫互助中才有了今天的發展和輝煌,不是嗎?
自我安慰:隻有上帝能改變任何事情
自我安慰不是簡單的精神勝利法,它更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
和所有忠實的回教徒一樣,阿拉伯人相信穆罕默德在《古蘭經》上所寫的每一句話,認為都是真主阿拉的聖言。當《古蘭經》上說“真主創造你,以及所有的行為”時,他們實實在在地接受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能夠安詳地生活著,當事情出了差錯時,也不發那些不必要的脾氣的原因。他們知道,所有的事是早就注定好的;除了真主,沒有人能夠改變任何事。不過,這並不表示,他們在麵對災難時隻是坐著發呆。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幹旱的沙漠,住在撒哈拉沙漠的阿拉伯人經常經受炙熱暴風的考驗。
一次,暴風一連吹了三天三夜,風勢很強勁,很猛烈,甚至把撒哈拉的沙子吹到了法國的隆河河穀。暴風十分熱,吹得人頭發似乎全被燒焦了,喉嚨又幹又焦,眼睛熱得發疼,嘴裏都是沙礫。人似乎站在玻璃廠的熔爐之前,被折騰得接近於瘋狂的邊緣。但阿拉伯人並不抱怨。
暴風過後,他們立刻展開行動:把所有的小羔羊殺死,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小羔羊反正是活不成了;而把小羊殺死,可以挽救母羊。在殺了小羊之後,他們就把羊群趕到南方去喝水。
所有這些行動都是在冷靜中完成的,對於損失,他們沒有任何憂慮、抱怨。部落酋長甚至說:“這還算不錯。我們本以為也許會損失所有的一切,但是感謝真主,我們還有百分之四十的羊群留了下來,可以從頭再來。”
曾經有一個記者敘述了自己這樣一段經曆:
記者乘車子橫越大沙漠時,一隻輪胎爆了,司機又忘了帶備用胎,所以他們隻剩下三隻輪胎。又急又怒又煩的記者問那些阿拉伯人該怎麼辦。他們說,著急於事無補,隻會使人覺得更熱。車胎爆掉是真主的意思,沒有辦法可想。
於是,他們又開始往前走,就靠三隻輪胎前進。沒過多久,車子又停了,汽油用光了。但阿拉伯人並不因司機所帶的汽油不足而向他大聲咆哮,大家反而保持冷靜。後來,他們徒步到達目的地,一路上還不停地唱歌。
住在撒哈拉沙漠的阿拉伯人是沒有煩惱的,無論在多惡劣的條件下,他們都保持著快樂平安的心境——因為他們學會了自我安慰。在事情已成定局難以挽回的時候,可以使用精神勝利法維護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圖再度振作。
心理學認為,人的好惡和自我評價來自於價值選擇,當消極的情緒困擾你的時候,改變你原來的價值觀,學會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問題,就會使你的心理和情緒發生良性變化,從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這種運用心理調節的過程,稱為反向心理調節法,它常常能使人戰勝沮喪,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兩個工匠去賣花盆,途中翻了車,花盆大半打碎。
悲觀的花匠說:“完了,壞了這麼多花盆,真倒黴!”
而另一個花匠卻說:“真幸運,還有這麼多花盆沒有打碎。”
後一個花匠運用反向心理調節法,從不幸中挖掘出了幸運。
很多情況下,人們的痛苦與快樂,並不是由客觀環境的優劣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態、情緒決定的。遇到同一件事,有人感到痛苦,有人卻感受到快樂,情緒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煩惱的時候,與其在那裏唉聲歎氣,惶惶不安,不如拿起心理調節的武器,從相反方向思考問題,使情緒由陰轉晴,擺脫煩惱。正如俄國作家契訶夫曾寫道:“要是火柴在你口袋裏燃燒起來了,那你應該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你的手指紮了一根刺,那你應該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裏。依次類推……照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會歡樂無窮。”
自我安慰是一種能力,懂得自我安慰的人在失敗和困境中會降低自己的挫折感。世界上那麼多人,每個人在自己的世界當中都是巨大的,可是在別人眼裏通常又是微不足道的。我們不能期許命運之神的特別眷顧,如果我們不能從外界得到救贖,起碼我們還可以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