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把充實健康心靈的蠟燭點亮(2)(2 / 3)

不知你是否發現,“小”快樂往往比“大”快樂更容易持久,也更讓人滿足。原因在於,當你感覺非常快樂時,神經感官受到了高度的刺激,無法在短時間內再次激發下一波更強的快樂,這種快樂過後,你會有一種空空蕩蕩的感覺。但是小快樂和它不同,它們來自窗外的陽光很好、百貨公司在打折,等等,這些小事物都可以讓我們會心地微笑。

俗話說,“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如果你整天沉溺在悲傷情緒中無法自拔,久而久之,你在別人眼中就是一個眉頭緊鎖的苦命人;如果你能夠隨時在生活中獲取點點滴滴的快樂,你的眉宇間自然而然就會散發光彩。

隻要轉變想法和念頭,自己去尋找快樂,人生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一位老師走進了教室。他先拿出一張畫有一個黑點的白紙,問他的學生:“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麼?”

學生們盯住黑點,齊聲喊道:“一個黑點。”

老師非常失望。

“難道你們誰也沒有看到這張白紙嗎?眼光集中在黑點上,黑點會越來越大。生活中你們可不要這樣啊!”老師教導著他的學生。

教室裏鴉雀無聲。老師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白點。他問學生:“孩子們,你們又看到了什麼?”

學生們齊聲回答:“一個白點。”

老師高興地笑了:“太好了,無限美好的未來在等著你們!”

原來獲得快樂和幸福如此簡單,隻要我們將目光停留在快樂和幸福的事情上就行了。

作家王蒙說:“把煩惱當作臉上的灰塵,衣上的汙垢,染之不驚,隨時洗拂,常保潔淨,這不是一種智慧和快樂嗎?”

麵對紛繁複雜的人生世界,你的目光會集中在哪裏?如果你把目光都集中在痛苦、煩惱上,生命就會黯然失色;如果你把目光都轉移到快樂之中,你將會得到幸福。是美好、快樂的人生,還是痛苦、憂傷的人生,從某種角度講,往往取決於不同的思維模式。

我們可以用最少的努力去控製生活。這種“最少的努力”指的就是你的心理,它是一種樂觀的心態。快樂屬於你自己,隻要你願意,完全可以隨時變換手中的遙控器,調整到快樂頻道,然後將心靈視窗定格。

腳踏實地力戒浮躁

浮躁的人往往愛問:“我到底該學什麼?”其實,做人要腳踏實地地走路,切勿心浮氣躁,才能使生活變得寧靜,才能使事業如日中天,才能使學識與日俱增。

有著浮躁心態的人隻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預想進行,他們不能適應現實世界,不接受周圍的環境,不服氣最後的結果,也因此常常憂慮。表現在工作上就是不屑於做基礎的服務工作,卻又希望客戶能夠理解;不接受顧客的建議和意見,卻指望顧客源源不斷。最後,自己的客戶和顧客都跑到競爭對手那邊去了。表現在生活中就是不接受別人的建議,不滿意失敗的結果,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得很不耐煩。

不管情緒怎麼捉摸不定,你都要想辦法操縱它。這個時候的情緒和心態不僅僅是感情的表達,而且是攻防的武器,甚至關係到你能否在社會上遊刃有餘。

事情往往如此,你越是著急就越是不成功。這不是冥冥中的什麼力量在操控一切,而是因為焦急和浮躁會讓你失去清醒的頭腦,使你無法冷靜地思考和決策。所以,與其焦躁而一無所獲,不如停下來,靜下心慢慢地思考一下自己究竟哪裏出了問題。清醒之後的頭腦會告訴你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如你所願般一下子就能完成,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隻能腳踏實地地邁一步。

陶淵明悟透人生得失之後,淡泊名利,遂辭官歸隱田園,在一個非常幽靜的小村莊裏過著無憂無慮、悠閑自在的生活。

有一群書生得知鼎鼎大名的陶淵明就住在附近時,一個個都興奮極了,結伴來找陶淵明,請教應該如何做學問。

陶淵明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做學問哪有什麼捷徑可走啊?我隻知道古人有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由此可以看出,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勤學苦練。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書生們都覺得陶淵明肯定還有所保留。陶淵明知道他們有些不大相信,於是便來到門口的稻田邊,指著田地裏的秧苗問:“你們能看得見這些秧苗正在向上長嗎?”

書生們對著那些秧苗左看右看,全都搖搖頭。陶淵明又指著溪水邊上的一塊磨刀石問道:“你們再來看這塊磨刀石,現在它中間的部分已經明顯地凹下去了,那你們知道它究竟是在哪一天變成這樣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