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們又搖了搖頭,陶淵明說:“其實田地裏的秧苗每天都在向上生長,隻不過我們用肉眼看不見而已;這塊磨刀石每天也都在磨損,隻是我們感覺不到罷了。做學問也同樣如此,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所以你們千萬不可太浮躁,隻要每天都有一點收獲,日積月累便能夠有很大的長進了,而不能希望在一兩天之內就看到十分明顯的效果。同樣,一旦你稍有鬆懈,知識便會像這塊磨刀石一樣在無形之中慢慢耗損掉。因此,你們一定不能心浮氣躁,隻要腳踏實地去學,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這番話說得入情入理,書生們全都心悅誠服地點頭稱是,並不約而同地懇請陶淵明贈給他們一句話,以此來勉勵自己。
陶淵明稍加思索,便飽蘸濃墨,揮筆寫下了這樣兩行字: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浮躁的情緒對於任何事情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隻有腳踏實地,才能走得更遠更穩。而欲速則不達,事情不會因為你焦急的心情有任何進展,相反它會變得更糟。
凡是成就大事的人都會力戒“浮躁”,他們修身養性,善於控製自己的心緒,這種穩健的心態是處理各種問題的前提所在,什麼樣的心態決定什麼樣的結果。
很多人自認為不比別人差,但是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成績總是不如別人,甚至把別人的成功歸於運氣。他們不去探尋別人成功背後的原因,隻是自怨自艾;不知道檢討自己的過失和不足,隻知道嫉妒或者詆毀別人的成功,其實這本身就是浮躁的表現,一無所獲和無所進步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一個年輕人在岸邊釣魚,坐在他旁邊的是一位老人,也在守望著一根長長的釣竿。
一段時間過去了,奇怪的是,老人時不時地能釣到一條條銀光閃閃的魚,可是年輕人的浮標卻“無魚問津”。年輕人終於按捺不住了,他迷惑不解地問老人:“我們釣魚的地方相同,您也沒有用什麼特別的誘餌,為什麼我毫無所獲,而魚兒卻買您的賬呢?”
老人微笑著說:“這就是你們年輕人的通病,喜歡浮躁,情緒不穩定,動不動就煩亂不安。而我釣魚的時候,常常達到了渾然忘我的地步,我隻是靜靜地守候,不像你會時不時地動動魚竿,歎息一兩聲,我這邊的魚根本就感覺不到我的存在,所以,它們咬我的魚餌,而你的舉動和心態隻會把魚嚇走,當然就釣不到魚了。”
很多時候,我們輸給對方的不是外在的條件,甚至我們擁有的條件更優越,之所以“略敗一籌”,是因為我們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沒有控製好自己的情緒,這一切都流於浮躁。古語雲: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因此,我們應該注重打磨自己的脾性,摒棄心浮氣躁的不良習慣,努力修養身心,力求平和沉穩。
用尊重別人換取別人尊重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然而,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做的是學會尊重別人。所謂“將心比心”,當別人感知到了來自你的尊重後,別人自然就會尊重你了。
一位父親這樣提到自己尋求了解女兒的心路曆程,以及“知彼”對父女兩人深遠的影響。
女兒凱琳14歲時,開始對我們十分不尊重,經常出言諷刺、語氣輕蔑,她的行為也開始影響了弟弟和妹妹。
我一直沒采取行動,直到某天晚上,妻子、我及凱琳在我們的寢室裏,凱琳脫口說了些很不當的話。我覺得她實在鬧得不像話,於是大聲嗬斥道:“凱琳,你聽好了,讓我告訴你我們家的規矩!”
我道貌岸然地開始長篇大論一番,以為能讓她信服,知道該尊敬爸媽。我提到最近生日為她做的一切,還提醒她,我們如何協助她考取駕照,還讓她開自己的車。我滔滔不絕舉出了不少豐功偉績。說完後,我以為凱琳大概會對我們叩拜一番,感激涕零,可是,她竟有些挑釁地說:“那又怎麼樣?”
我氣炸了,憤怒地說:“你給我回房間去,我們真是不想再管你了。”凱琳衝出去,摔上自己的房門。我氣得在房裏踱步。
然而,冷靜之後我突然想到,我並沒試著了解凱琳,我雖無意打擊她,但是隻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這份覺悟扭轉了我的想法和對凱琳的感覺。
半小時後,我來到女兒房間,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我並未為她的行為開脫罪名,僅就自己粗魯的舉止致歉。
“我知道你心裏有事,可是我不知道是什麼。”我讓她知道,我真的想了解她,最後,我終於營造出讓她願意跟我分享她內心不快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