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把充實健康心靈的蠟燭點亮(3)(1 / 3)

凱琳有些遲疑地談到她的感受:身為初中生,不但要把書念好,又得交到新朋友;她害怕自己開車,因為這是全新的經驗,她會擔心自己的安全;她剛接一份兼職工作,不知老板對她有何看法;她在上鋼琴課,還要教琴,生活相當忙碌。

最後我說:“凱琳,你覺得不知所措吧!”問題找到了,萬歲!凱琳覺得有人了解她了。在麵對這些挑戰時,她覺得手足無措,所以對家人頗多怨責,因為她渴望家人的關注,其實,她真正想說的是:“拜托誰來聽我說說話吧!”

因此我告訴她:“所以當我要求你尊重我們時,你覺得又多了一件事。”

“就是嘛!”她說,“又多了一件事!我連眼前的事都應接不暇了。”

我把妻子拉來,三人坐下來慢慢細談,設法讓凱琳簡化自己的生活。最後她決定不去上鋼琴課,也不教鋼琴了。她覺得很棒。接下來的幾星期,凱琳像是換了個人似的。

從那次經驗後,凱琳對自己選擇生活的能力更具信心。她知道父母了解她,也支持她。不久,凱琳決定辭去工作,因為工作不符合她的理想,她在別處找到一份極好的工作。

回顧過去,我想,凱琳的自信來自我們樂於花時間坐下來了解她,而不是對她說:“好吧,這種行為不可饒恕,不準你出門!”

凱琳與父母的爭執隻是一種表象,父母想從兒女那裏得到應有的尊重,就必須先學會尊重兒女的心理。相互之間的尊重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旦產生,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尊重別人不僅會換來別人的尊重,還會為自己的成功鋪平道路。

吉姆·佛雷10歲那年,父親就意外喪生,留下他和母親及另外兩個弟弟。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很早就輟學,到磚廠打工賺錢貼補家用。他雖然學曆有限,卻憑著愛爾蘭人特有的熱情和坦率,處處受人歡迎,進而轉入政壇。

他連高中都沒讀過,但在他46歲那年已有四所大學頒給他榮譽學位,並且高居民主黨要職,最後還擔任郵政首長之職。

有一次記者問他成功的秘訣,他說:“辛勤工作,就這麼簡單。”

記者有些疑惑,說道:“你別開玩笑了!”

他反問道:“那你認為我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記者說:“聽說你可以一字不差地叫出1萬個朋友的名字。”

“不,你錯了!”他立即回答道,“我能叫得出名字的人,少說也有5萬人。”

這就是吉姆·佛雷的過人之處。每當他剛認識一個人時,他定會先弄清他的全名、他的家庭狀況、他所從事的工作,以及他的政治立場,然後據此先對他建立一個概略的印象。當他下一次再見到這個人時,不管隔了多少年,他一定仍能迎上前去在他肩上拍拍,噓寒問暖一番,或者問問他的老婆孩子,或是問問他最近的工作情形。有這份能耐,也難怪別人會覺得他平易近人,和善可親。

吉姆很早就已發現,牢記別人的名字,並正確無誤地喚出來,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尊重、友善的表現。

一個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的人,自然會得到別人更多的尊重,這條法則對於朋友、子女、長輩、泛泛之交都很適用。因為,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這種尊重具有很強的反射作用,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就要先學會去尊重別人。

先賢孟子有雲:“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訴我們的也是“要想得到尊重與愛戴,首先就要付出尊重與關懷”的道理。所以,如果你發現有人不尊重你,先別急著生氣,也別針鋒相對。何不審視一下自身的言行,看看是不是你的一些不恰當的言行傷害到了別人?很多人的思想中都是有這樣一種傳統觀念“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你能夠在與人交往中做到“敬人一尺”,那麼,你就可能被“敬一丈”,此間的得失,應該很明了了吧?

世上到處都有好人

出門走好路,出口說好話,出手做好事。沒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別人的幫助,也沒有人窮得不能在某方麵給他人幫助。凡真心嚐試助人者,沒有不幫到自己的。

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善良的人——瓊妮·李·羅瑞用她的經曆證明了這一點,她為大家描述說:

“一天上午,大約11點,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我的公司被兩個生意人用所謂的法律手段奪走了,我立即驚呆了。向律師查詢之後得知我隻能認命。要知道,我生下來從沒那麼恐懼過。我失去了我的一切。下午兩點左右,我到工廠向生產部經理露易絲訴說此事之後,我又與其他員工一一道別。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從一開始就跟著我一起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