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把充實健康心靈的蠟燭點亮(4)(2 / 3)

很多人常犯的錯誤是,總是將快樂寄托在明天。他們整天忙於工作,克製自己所有的奢侈行為,放棄每一個可以放鬆或追求快樂的機會。他們不去看戲劇,不去聽音樂會,也不出去郊遊,不買渴望已久的書,提不起閱讀和欣賞的興趣。他們總是說,如果自己有了足夠的錢,或許可以做一次奢侈的旅行,將來也會享受更多的幸福。於是,他們總是盼望來年自己的境況變得好一些。但是,當第二年來臨時,他們發現,自己仍然需要更忍耐、更節約。最後時間一年年過去,直到自己變得麻木不仁。

把心裏的陽光傳遞給周圍的人

俄亥俄州大學社會心理生理學家約翰·卡西波指出,人們之間的情緒會互相感染,看到別人表達情感就會引發自己產生相同的情緒,盡管你並不自覺在模仿對方的表情。這種情緒的鼓動、傳遞與協調,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人際關係互動的順利與否,便取決於這種情緒的協調。

越戰初期,一個排的美國士兵在一處稻田與越軍激戰,這時,突然出現了六個和尚,他們排成一列走過田埂,毫不理會猛烈的炮火,十分鎮定地一步步穿過戰場。

美國兵大衛·布西回憶道:“這群和尚目不斜視地筆直走過去,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人向他們射擊。他們走過去以後,我突然覺得毫無戰鬥情緒,至少那一天是如此。其他人一定也有同樣的感覺,因為大家不約而同停了下來,就這樣休兵一天。”

這些和尚的處變不驚,在激戰正酣時竟澆熄了士兵的戰火,這正顯示人際關係的一個基本定理:情緒會互相感染。

這當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一般的愛憎分明沒有這麼直接,而是隱藏在人際接觸的默默交流中。在每次接觸中彼此的情緒正相交流感染,仿佛一股不絕如縷的心靈暗流,當然並不是每次交流都很愉快。

在每一次人際接觸時,人們都在不斷傳遞情感的信息,並以此信息影響對方。譬如說,同樣一句“謝謝”,可能給你憤怒、被忽略、真正受歡迎、真誠感謝等不同的感受。情感的感染是如此無所不在,簡直讓人歎為觀止。

社交技巧越高明的人越能自如地掌握這種信息。情感的收放是情商的一部分,比較受歡迎或個性迷人的人,通常便是因為情感收放自如,讓人樂於與之為伍。善於安撫他人情緒的人更握有豐富的社交資源。

情緒的感染通常是很難察覺的,這種交流往往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

專家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請兩個實驗者寫出當時的心情,然後請他們相對靜坐等候研究人員到來。

兩分鍾後,研究人員來了,請他們再寫出自己的心情。注意這兩個實驗者是經過特別挑選的,一個極善於表達情感,一個則是喜怒不形於色。實驗結果,後者的情緒總是會受前者感染,每一次都是如此。

這種神奇的傳遞是如何發生的?

人們會在無意識中模仿他人的情感表現,諸如表情、手勢、語調及其他非語言的形式,從而在心中重塑對方的情緒。這有點像導演所倡導的表演逼真法,要演員回憶產生某種強烈情感時的表情動作,以便重新喚起同樣的情感。

情緒的傳遞通常都是由表情豐富的一方傳遞給較不豐富的一方,也有些人特別易於受感染,那是因為他們的自主神經係統非常敏感,因此特別容易動容,看到煽情的影片動輒掉淚,和愉快的人小談片刻便會受到感染,這種人通常也較易產生同情心。

所以人際互動中決定情感步調的人,自然居於主導地位,對方的情感狀態將受其擺布。譬如說,對跳舞中的兩個人而言,音樂便是他們的生物時鍾。在人際關係互動上,情感的主導地位通常屬於較善於表達或較有權力的人。通常是主導者比較多話,另一人時常觀察主導者的表情。

高明的演說家、政治家或傳道者,極擅長帶動觀眾的情緒,誇張地說,就是調控對方的情緒於股掌之間,這正是影響力的本質。

所以說,情緒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我們可以用自己積極的情緒去感染身邊的人,使他們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幫他們驅散生活中的陰霾。

羅曼·羅蘭說:“要想別人快樂,自己先得快樂。要把陽光散布到別人的心田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一個人,不僅要自己快樂,還應該把快樂的因子傳遞給周圍的人,這樣的與人同樂才是最大的快樂。

真誠地讚美別人的優點

艾尼絲·肯特太太想聘用一位女傭,便打電話給那位女傭的前任雇主,詢問了一些情況,得到的評語卻是貶多於褒。女傭到任的那一天,艾尼絲說:“我打電話請教了你的前任雇主,她說你為人老實可靠,而且煮得一手好菜,唯一的缺點就是理家比較外行,總是把屋子弄得髒兮兮的,我想她的話並非完全可信,我相信你一定會把家裏整理得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