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天使問詩人:“你感到不快樂嗎?我能幫你什麼忙?”詩人一聽感到異常高興,對天使說:“我們家什麼東西都有,就是缺少一樣,請天使幫忙。”天使高興地說:“好啊,不管你要什麼東西我都可以給你。”詩人感到很驚喜,於是對天使說:“您能給我幸福嗎?”天使一聽可為難了,還從來沒有人向他要過幸福。不過,天使想了一會便回答他說:“我明白了。”說完,天使就走了,還把詩人所擁有的一切也都帶走了。包括詩人的的才華和他的容貌、他的財產以及他的妻子。

就這樣,又過了一個月,天使又回到了詩人的身邊。此時,她看到的不再是以前的詩人了,這時他餓得半死,在地上垂死地掙紮。天使實在有些不忍心了,於是又把他的一切都還給了他。又過了一段時間。天使再來到詩人的身邊時,看到詩人摟著自己的妻子不斷向天使道謝,因為是天使讓他懂得了什麼時幸福,並且讓他擁有了幸福。

所以說,幸福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幸與不幸完全取決於你看待幸福的心態。其實,幸福不需要你到別處去尋找,它就在你自己的心中。真正的幸福不是外界的環境給予的,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得來的。即便是自己處境艱難,也要試著用一顆感激的心欣然地接受;哪怕自己比別人得到的少也不要抱怨,你可以自我安慰一下,其實比你更糟糕的人還有很多。隻有這樣,幸福才會眷顧你。因此,那些整天抱怨自己薪水不高、住所不如人意的人,隻要你想一想,沒有找到工作的人還有很多,整天露宿街頭的人遠不止一個,你會感到你是幸福的,因為這些都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

幸福不存在於萬物之中,而是存在於看待萬物的態度之中。假如你接受幸福的態度不正確,即便你置身於幸福的環境中,也會離幸福越來越遙遠。

——本傑明·富蘭克林

擺脫哀愁,追逐幸福

人生在世要不斷尋求幸福。丟失了幸福,人也就沒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和勇氣。

人們在麵對悲哀和憂愁時,往往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一是會沉溺在哀愁的情緒之中無法自拔,擁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一般都是性格比較內向,生活消極的人,即便是一點小小的挫折,也會感覺是世界末日一樣,這樣一來,就會作繭自縛,喪失了麵對現實的勇氣,處於這種心理狀態的人會因為痛苦而無法釋懷,因此,幸福是不會與他們結緣的;第二種態度與第一種恰恰相反,就是不沉浸於痛苦之中,這種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很快就會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給自己尋找生活的樂趣,擁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性格一般是外向的,生活態度比較積極,他們不會輕易被苦惱征服。因此,第二種人比第一種人活得會更幸福一些。

如此看來,我們大多數人要學會第二種人的心理狀態,這也是一般人的見識。但是,在莊子看來,他並不認為隻要保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就一定能得到幸福。那麼,莊子獲得幸福的法門又是什麼呢?

樂觀積極的性格的確可以讓人更快走出生活的陰影。但是,莊子認為積極樂觀的態度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的原因在於這種性格的人雖然快樂,但是同樣沒有真正“擺脫那些哀愁”。悲傷消極的人也好,樂觀積極的人也罷,他們心中的哀愁都沒有被真正地忘記。隻不過兩者相比較而言,樂觀的人比悲傷消極的人隱藏哀愁的本領更高而已。他們隻是暫時把哀愁藏在自己心靈的一隅,不會讓它們能夠輕易出來。然而,哀愁是無形的,就像空氣一樣,是藏不住的。一旦那些樂觀的人發作起來,會更難以控製。所以在莊子眼裏看來樂觀積極並不是獲得幸福的真正辦法。

既然,莊子認為即便是性格外向的人也沒有忘記哀愁,那麼,很顯然,他認為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須擺脫哀愁。在《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莊子的妻子去世後,他的好朋友惠施去吊喪,但是,他卻看見莊子正蹲在地上,手中拿著一個盆,一邊拍打還一邊大聲歌唱,看起來十分開心。見到此景,惠施很不理解,就問莊子說:“你妻子死了,你不悲傷,反而在這裏歌唱,你不感覺自己很過分嗎?”聽到好友的責怪,莊子說:“我妻子剛死的時候,我也的確是很悲痛的。不過,後來我想了想,我妻子的生命原本是沒有的,甚至連身體和氣息都是不存在的。最初的時候,我妻子的生命是在一片雜亂荒蕪之中形成的,而現在這個生命突然又回到了天地間那片雜亂荒蕪之中,這是很順乎自然的!我妻子重新回到了天地之間去居住,我卻在這裏號啕大哭,那才是不明事理呢。因此,我才在這裏放聲高歌,這是在慶祝我妻子回歸天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