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獲得健康的心理策略(1)(3 / 3)

針對這種情況,相應的心理按摩招式是:①用“酸葡萄心理”找回心理平衡:告訴自己,別人得到的又不是最好的,沒什麼好嫉妒的;②水的絕對功效:當別人的“出色”讓我們覺得難以忍受的時候,去洗手間用冷水拍拍臉,立刻就會神清氣爽起來,也會幫助我們理性地看待他人的成就;③快樂美膚:美容專家指出,快樂的情緒能夠促進大腦中快樂因子——恩多芬的增多,而恩多芬能夠激活表皮和真皮細胞,有效抵抗衰老。

總的說來,容貌的美醜與心理狀態休戚相關。一個人越是善良、樂觀、豁達,他的臉就會越漂亮。想要擁有健康美麗的外表,就請先給自己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

3.創造良好、健康的生活環境

心理學家們已經明確指出,像天氣、聲音等環境因素對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明顯的影響。一般而言,高溫、高濕、陰雨以及一些異常天氣時間都不利於人的心理健康,而低溫環境有利於形成較佳的心理狀態,15~18℃是最佳的溫度,有利於人的心理健康。

陽光明媚的天氣總能夠給人帶來好心情。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陽光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比如,如果讓自閉症患者在光線較充足的地方生活,其自閉行為就會減少很多,並且還會有積極參與互動的行為;而長期生活在陰暗的角落,則會使人變得孤僻、憂鬱,且伴隨著頭痛、反胃等身體不適反應。

此外,人口密度也是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個體之間如果距離太近,感到擁擠,在心理上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因為,擁擠破壞了一個主體對領域和空間的需要,從而擾亂了正常的行為。由於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活動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我們可以不受別人的幹擾,不受別人的監督,不用提防別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狀態當然很放鬆。而周圍的人如果過多,就會使我們無法實現這樣的需求,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不適的感覺。

在人口高密度區,人們為了保持心靈上的這種空間和自由,隻能用冷漠來排斥他人,使他人和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調查顯示,城市居民比較孤僻和沉默寡言,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次數與方式,要比郊區居民少得多。有的人不願意向陌生人微笑或說話,在別人危難時,也不太願意伸出援手。甚至在發生命案時,路人或鄰居也不會在一定距離之外或自己的家裏向警察報案。

專家們通過調查研究已經證實,人口密度越高,人類患心理障礙和身體疾病的比率也越高。

另外,心理學觀點還認為,噪音也是與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所謂噪音是指使人感到不愉快的、超過85~95分貝的不規則聲音。但在現實中,這個標準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歡快的鑼鼓聲、口號聲、大喊大叫、鞭炮聲,盡管有時也超過85分貝,甚至有的也無規律,但不會引起參與者與欣賞者的心理煩躁。這是因為參與者和欣賞者當時有一種心理宣泄的需要,從而喜歡或能夠接受這種聲音。

反過來,即使低於85分貝的聲音,如果不成規律,比如雞鳴狗叫,對某些人來說,也形成了噪音。有人愛養蟈蟈,其陣發性的叫聲對某些人來說是噪音,對另一些人卻像催眠曲。

噪音會導致身體疾病,同時也會影響人的情緒波動。它可以引起人們的煩躁不安、心情變壞、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響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礙等現象,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噪音定律。噪音有時會形成對別人的強烈的情緒幹擾,甚至使人方寸大亂。許多作家之所以喜歡到遠離城市的地方,到一個偏僻的山村去寫作,就是為了躲避城裏密集的噪音。

由此可見,一個良好的環境是人們獲得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在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今天,良好的環境甚至已經被提上了人們的消費日程。比如,德國設計師Rimkus計劃在上海推出“上海寂靜驛站(Shanghai ArtStation of Silence)”(簡稱SASOS),人們可以通過投幣來享用SASOS所提供的“絕緣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人們唯一能夠聽到的就是自己的呼吸聲和心跳聲,能夠看到柔和的黃光,嗅到令人放鬆的森林氣息。若在SASOS裏安靜地待上5~10分鍾,疲憊的心靈就能夠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