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技高速發展,人們也享受到了高度文明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但是越來越惡劣的生存環境卻正在不動聲色地奪走我們的健康。為了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去承載起人生的價值,合理地設置舒適的生活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對於室內溫度而言,冬天宜保持在18~25℃,相對濕度為30%~80%;夏天則應調控在23~28℃,相對濕度在30%~60%為佳。
第二,綠色植物也是一個良好的環境所不能缺少的,它們能夠淨化空氣,而且能夠給我們美好的視覺享受,讓我們心情愉悅。一般來說,綠色植物擺放密度要適度,就1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而言,擺放兩盆1.5米高的植物比較合適。需要注意的是:晚上,臥室內不宜擺放植物,因為植物夜間呼吸作用旺盛,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於人體健康。
第三,為生活環境挑選一個適合自己的顏色。不同的顏色能產生不同波長的電磁波來刺激我們的視覺神經,進而影響脊柱中的七種腺體中心,促使腺體分泌激素,有效調節人的心理和機體。
綠色:能夠鎮靜神經、緩解視疲勞,對煩躁、心理疲勞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長時間處於綠色的環境中,易使人感到冷清,進而減退食欲。
藍色:具有調節神經、鎮靜安神的作用;但對於精神衰弱或憂鬱的人而言,藍色的生活環境會加重心理問題。
黃色:對健康者能起到穩定情緒、增進食欲的作用;對情緒壓抑、悲觀失望者卻會加重情緒的消極程度。
白色:使人不容易暴躁、動怒,能緩解衝動情緒;卻不利於孤獨症、抑鬱症患者。
粉色:和白色一樣能夠穩定人的情緒,但是它不會給孤獨、精神壓抑的人帶來負麵影響。
黑色:有清熱、鎮靜、安定的效果,能顯著改善人激動、煩躁、失眠、驚恐的心理狀態。
為自己的生活環境配置正確的顏色,可以起到消除疲勞,抑製煩躁,控製情緒,調整和改善身心狀況的效果。
第四,讓生活的環境中時刻洋溢著美妙的聲音。
與噪音不同,美妙的音樂能夠給我們帶來美好的聽覺和心靈享受。比如莫紮特的音樂就是我們調節心理的最佳選擇。伊利諾伊大學的神經科專家約翰·休斯認為,莫紮特的音樂模式平均每20~30秒會重複一次,這與腦電波的時間長度和中樞神經係統的某些活動時間相一致。因此能夠很好地調節人的身心狀態。
給自己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讓自己在緊張的工作生活之餘,能夠充分放鬆、愉悅身心,從而減輕奔波帶來的疲勞,擺脫生活瑣事帶來的煩惱,享受寧靜的生活,讓健康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
4.合理飲食,讓心情“靚”起來
任何人都知道,食物是人賴以生存的東西。不過,這裏我們要說的是食物不僅維係著人的生命,而且也充當著維護人類心理健康的重要角色。
生活中,如果我們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吃一些澱粉類的食物,就能夠提升情緒狀態。食物對我們的心理有影響,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親自去驗證的。加拿大生理學家訶佛博士指出含有煙鹼酸的食物能夠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減輕80%;溫哥華聖保羅醫院的伯明翰醫師提出報告,50毫克的鋅能夠有效改善厭食症病人對食物的反感;英國倫敦皇家學院醫院的雷農茲醫師也發現,葉酸含量豐富的食物對憂鬱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大有幫助;牛津大學精神病學係的藥理學家高文則認為氨基酸對憂鬱症非常有益。
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心理健康可以吃出來。
人的心理感受往往與人體中的神經傳導質(所謂神經傳導質其實就是一種化學物質,它能夠幫助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傳遞信息,比如多巴胺等)密切相關,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
正腎上腺素被稱為大腦中的“幸福元素”,卡爾薩醫師指出它可以振奮情緒,讓人樂觀且活力十足;多巴胺也具有改變情緒的魔法。而家禽、海產、大豆、乳品等蛋白質食物能夠為人體提供豐富的酪氨酸和苯丙氨酸,進而提高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在人體中的含量,使人更加容易快樂和幸福。
至於血清素則是會讓人心裏覺得“滿意”的化學物質,人少了它就容易情緒低落。先吃高碳水化合物類食物,再吃低蛋白類食物能夠幫助人體攝取更多的色氨酸,進而保證血清素的充足,使人對自己的生活滿意。
此外,食物不僅能夠通過影響神經傳導質的體內含量來左右我們的心理狀態,其本身就能夠給我們的心理帶來快樂、滿足和安全感。兒時,母親的乳汁流入我們口中,那時愛、安全、快樂、幸福等這些積極的心理感受就像烙印一樣留在了我們的潛意識中。從此,食物帶給我們的便不隻是讓胃飽脹起來;它同時也讓我們記起愛、安全、快樂、幸福等感受,撫慰了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