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九死一生 譽滿九州的“雙子星座”——李致新與王勇峰(5)(3 / 3)

文森峰大本營設在海拔2300米的冰原上,呼出的熱氣在臉上結起了霜,那幾個大胡子的美國人個個都像聖誕老人。

邁克隊長指定一個地方讓大家挖雪,挖著,挖著,雪下的吃喝和電台全露了出來。

然後,大家又開始在雪地上挖雪洞,在雪洞裏搭帳篷,安置食品和裝備,如果不這樣做,暴風雪將會將它們吹得無影無蹤。

在隱蔽的地方,往往最安全。在風口浪尖之上,往往充滿危險。

做完這一切,又饑又餓的三個中國隊員累得渾身像散了架,立即鑽進睡袋昏睡起來。

當他們醒來時,已經是11月26日下午了。這時已經感到饑餓難忍,他們立即開始化雪燒水。這件事做起來可真難,一小鍋水燒了幾個小時也不見冒熱氣,巧克力凍得就像石頭。

水一熱,他們就感緊衝咖啡,剛喝一半,已經凍上冰了,剛煮好的麥片正要放進嘴裏已經是涼的了。

正當大家狼吞虎咽的時候,突然聽到李致新一聲慘叫。轉頭看去,隻他伸著舌頭,上麵正往下滴著血。原來,他正要舔勺子上的麥片,結果舌頭竟被粘上了,本能地一用勁,舌頭上的表皮居然被撕了下來!

4.隨時隨地都可能被大自然吞沒

攀登文森峰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暖季,在暖季裏,最適宜的時間是11月15日到12月5日,現在,留給隊員們的時間隻有一星期了,大家必須抓住最好的天氣實現登頂。

文森峰的攀登路線長約25公裏,他們預備從海拔2300米的大本營到頂峰設3個高山營地。大本營到1號營地之間的距離是7.5公裏,要經過兩個長長的雪坡,其間布滿了冰裂縫。

為了抓住這段最好的時間,隊員們拉著雪橇,拖著沉重的裝備,開始向1號營地進發。

他們開始攀登時天氣很好,剛剛到達一號營地,天氣突然變壞,狂風夾雜著雪向他們襲來。在寒冷的風雪中,他們一遍又一遍地搭著帳篷,一次又一次地被風雪吹倒。猛烈的暴風雪似乎要把他們連同帳篷一起卷走。暴風雪淹沒了隊員之間的叫喊聲,能見度隻有幾米。

失敗之後,重來,經過幾次努力,帳篷勉強搭起來了。

成功就是在不斷失敗之後,不斷積極地堅持行動。

看著肆虐的暴風雪,李致新著急地衝大家喊:“快,快砌冰牆,不然全吹跑了!”

的確,在這一片茫茫雪原上,帳篷是惟一的庇護所,一旦帳篷沒有了,在這個死亡地帶上,結局可以預想。

說幹就幹,李致新用手鋸鋸出一塊塊長方形冰磚,王勇峰用鐵鏟鏟起來,金慶民用雪橇運送冰塊。終於,三道半人高的冰牆立起來之後,帳篷被護衛住了,他們的身邊仿佛一個白色的城堡。

在危急時候,相互合作可以完成艱難的行動。我們無法想像,如果到處盛行個人英雄主義,這個世界的結局將是怎樣。

他們的兩頂帳篷就像汪洋中的兩隻小舟經受著南極風暴的蹂躪。此時此刻,李致新感到自己在大自然麵前是那樣渺小,隨時隨地都可能被大自然吞沒,消失在茫茫的南極。他似乎體會到了南極探險家費希爾在這裏所遭受的一切。

第二天,風力有所減弱,他們開始向二號營地進軍。到2號營地要翻過一個大約45度的雪坡,然後再向下走去。用了兩天的時間,2號營地才建好。

45度的雪坡走起來已經艱難了,還四處暗藏著冰裂縫,上麵蓋著薄雪,稍不留神就會被它吃進去。貼著亮晶晶的冰壁,冰鎬開路,一不小心,金慶民摔了一跤,渾身冰雪,相機套掉進了冰窟窿,探頭一看,隻能隱隱約約看見一個豆粒兒大小的黑點。看著小黑點兒,幾個人都沒說話:人如果掉下去了,會怎麼樣?不敢想象。

越走,冰坡變得堅硬起來,要很用力,冰爪才能站穩。金慶民已經顧不上那個冰窟窿裏的小黑點兒了,舉起相機剛要拍下這段地貌就失去了重心,“哎呀”一聲滾滑下去,冰裂縫密集的地區就如同是雷區,滾進去,後果不堪設想。

跟在金慶民身後的王勇峰猛地向上迎了一步,攔住了她。

依靠團隊的合作,可以將風險降低。

兩個人停穩之後,回頭望去,幾米之外就是一條冰裂縫。有人這樣評價南極:災難與空氣同在。此話真是不虛。

走了一段之後,金慶民沒有到2號營地,直接回到了1號營地。

李致新和王勇峰雖然剛從珠穆朗瑪峰下來不到半年,體力還沒有完全恢複,但比起美國隊友,還是顯現出了絕對的優勢。他們往返2號營地總是第一個回來,而那個工程師傑克運輸一次回來就累得像醉漢一樣,搖搖晃晃地回1號營地。

一天的適應之後,李致新和王勇峰勸金慶民放棄攀登任務,著重在1號營地進行科考。

金老師感到非常遺憾,她很想成為第一個登上文森峰的女性,金老師的勇氣和熱情深深地感染著李致新和王勇峰。

在團隊內部,積極的精神能夠就像火種,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