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他們開始向四號營地運輸。在距頂峰100米高差的地方,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在他們的腳下,是狂風和大雪,而在他們的頭上卻是晴空萬裏。這時已經能夠非常清楚地看見麥金利的主峰。到了下午5時30分,就到達了四號營地,這裏居然有150多名各國的登山者。他們在這裏已經被大風雪圍困了8天之久,可以說上不去下不來。
3.山難頻傳仍然選擇西壁
5月19日,李致新和王勇峰的隊伍開始在海拔4361米的四號營地建營。這時天氣預報報道說,22日天氣將好轉,23日則是難得的好天氣,這對於他們來說真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消息。在與美國同行商量後決定,把23日作為突擊頂峰的日子。眼看天氣將要好轉,登麥金利峰的日子也已經確定,李致新和王勇峰的心情也隨著興奮起來。就是在20日那天,傳來了一連串的消息:3名韓國登山者在西壁路線滑墜身亡;兩名意大利人在哥賽因路線上遇難;另一名瑞士人在四號營地則因高山病被困,由於下不去而不治身亡。這可以說是麥金利峰攀登史上在一年中死亡人數的最高紀錄。
當聽到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不幸的消息,應該把它作為一個警鍾,來提醒自己的行動過程中要加倍小心,不要重覆蹈轍。
李致新和王勇峰這下也提高了警惕,重新審視了一次西壁路線。當他們到達海拔4500米高度時,這段陡壁路似乎更加陡峭了,平均坡度在50度~60度之間。說實話他們倆還沒有遇到過這種陡坡,能否順利通過這段陡坡自己也說不準。
聽說他們要從西壁路線登頂,其他的登山隊紛紛開始前來勸說。一支日本隊的隊員說:“這太危險了。”一個美國高山向導知道後也對他們說:“你們是第一次來,最好走傳統路線。我四次登上麥金利峰還從未走過西壁……”當邁克在四處打聽西壁路線情況的時候,聽說有5名經驗豐富的運動員從西壁上去被困在途中,最後還是從傳統路線下山的,這時邁克也越來越感覺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李致新與3名美國人商量是否有必要也調整一下登頂的路線,查克和馬克表示,他們已經從傳統路線登上過頂峰,如果再走那條線對於他們來說就相當於白來了。王勇峰知道麥克對走傳統路線還是走西壁路線一直猶豫不決,但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心裏已傾向於走傳統路線了。所以最後,他們討論的結論是:如果22日天氣不好轉,李致新、王勇峰和邁克將改到傳統路線上去。
當有大量的事實作為證據時,就需要慎重考慮自己原來的判斷是正確,並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
22日,天氣依然不見好轉。這一天剛好遇到了幾個登山者從傳統路線上下來,其中有一個是曾經從西壁成功登頂的美國高山向導。他對李致新和王勇峰說:“西壁難度是大,但它有一個好處,這是一條人跡稀少‘不用排隊’的路線。”他還說他本人還是喜歡西壁這條路線。正是這位向導的話,使李致新和王勇峰征服西壁路線的信心大大增加。他們想:“從技術經驗上我們與美國同行差距並不大,而我們的體能明顯要比美國同行強。”當晚他們決定,23日就開始上西壁,無論如何就選擇這條路線了。
遇到困難,首先要有勇於挑戰困難的決心,隻有有了決心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最終有可能克服困難。
23日,晴天,無風。本來已準備分道揚鑣的邁克、王勇峰、李致新和查克、馬克無言地握了握手,現在,他們需要做的隻是扭成一股繩,從西壁路線攀登頂峰。
在麵對困難時,一個團隊的內部必須團結起來,增強凝聚力,才能有利於克服困難。
4.“太懸乎了”
12時他們開始突擊行動。李致新和王勇峰走在前麵,這一天的目標是海拔5032米的突擊營地。
在繞過最初的4個冰裂縫後,坡度已經達到50度。記得前一天,他們遇見兩個從突擊營地撤回來的登山者,聽這兩個人說從突擊營地到頂峰太困難了。盡管天氣很冷,腳下那令人毛骨悚然的萬丈深淵卻使他們出了一身又一身的冷汗。對於李致新與王勇峰來說,在這麼陡的峭壁上攀登還真是第一次。在攀登的過程中,他們交替相互保護著,兩個人的速度慢了下來,確信這一步踩得穩了,才敢邁出下一步,好不容易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地帶,他們才鬆了一口氣,然後把繩子放下去,以便於美國同行的攀登。半小時後,終於能看到邁克他們3人了。李致新與王勇峰又繼續率先向上趕路了。
到了下午4時,李致新和王勇峰已經到達了突擊營地。這裏約有20平方米,還是一個小緩坡,它的南北兩側都是萬丈深淵,隻能搭4個帳篷,這是沿西壁路線突擊頂峰的惟一建營之處。
邁克在晚上6時才到達了突擊營地,還沒等李致新和王勇峰向他打招呼,邁克慌慌張張地招手讓他們下去,說查克和馬克被困在了一個陡壁下,既上不來也下不去,要他們趕快下去營救。一聽邁克是來求救,他們就帶著繩子、雪錐、冰錐、冰鎬火速下山,由王勇峰打好保護,李致新和邁克倆人去營救。等他們把查克和馬克從70度的陡坡下拉了上來,已是晚上8點多了。營救工作大大地消耗了他們的體力,3名美國同行也被折騰得精疲力竭。李致新說:“太懸乎了。幸虧今天這種好天氣,如果遇上前兩天那種天氣,查克和馬克就完了。”這也許就是他們的運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