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鐵樹植物即本內鐵樹和科得狄植物的發現,對由種子蕨植物直接演化出來的鐵樹植物和一些古植物,具有重要意義。
擬蘇鐵植物,是直接起源於髓木類種子蕨植物。其中擬鐵樹屬,植物體皆矮小,莖有塊狀或柱狀,莖的解剖構造上有1大髓,1薄層維管組織及1厚的皮層,莖的表麵覆滿已脫落的葉基,莖頂端有1叢羽狀複葉。
孢子葉球遍布於莖的周圍;孢子葉球兩性,即大、小孢子葉合成1孢子葉球;在孢子葉的下部為螺旋狀排列的苞片,其上為1輪大型羽狀的小孢子葉,基部相連成盤,小孢子囊排成兩列,每個小孢子囊又分數室,為聚合囊;每個大孢子葉隻有1個短柄和1個頂生的胚珠夾於大孢子葉之間,又有另1種苞片,棒形,頂端膨大,稱為間生鱗片。種子無胚乳,而含有2片子葉的胚。擬鐵樹屬植物,極似鐵樹植物,但孢子葉球兩性,成熟種子無胚乳,這在裸子植物中頗為特殊。因此,被認為是和某些具有兩性結構的裸子植物的起源有關的一群古植物。
科得狄植物,植物體為高大喬木,莖粗一般不超過1米,莖幹的內部構造和種子蕨頗相似。但木材較發達而致密,木質部或薄或厚,通常無年輪,構造特殊的髓心,是由許多薄壁細胞形成的橫裂成片,仿佛似被子植物胡桃的髓;具較發達的根係和高大的樹冠;葉皆是全緣的單葉,形態大小頗不一致,其上有許多粗細相等、分叉的、幾乎是平行的葉脈,脈間尚有硬組織形成細紋;已有了“花”,即孢子葉球,大、小孢子葉球分別組成鬆散的孢子葉球序。小孢子葉球的基部有多數不育的苞片,小孢子葉由小孢子葉柄和小孢子囊組成。大孢子葉的結構與小孢子葉相似,基部具不育的苞片,胚珠頂生,珠心和珠被完全分離。有胚珠,但還沒有真正的種子,有貯粉室,其內曾多次發現有花粉粒,但未發現有花粉管。科得狄植物具胚珠,葉的形態、結構等類似種子蕨。而莖的構造和孢子葉球等又類似裸子植物。它是種子蕨的後裔或具有共同的起源。它在裸子植物的起源和係統發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於真蕨類、原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係統發育,20世紀60年代貝克把古蕨屬和科得狄屬的植物歸屬原裸子植物,並認為可能是種子植物的直接祖先;20世紀70年代班克提出真蕨、原裸子植物都是來自裸蕨,再由原裸子植物進化到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在係統發育過程中,植物體的次生生長由微弱到強;莖幹由不分枝到多分枝;孢子葉由散生到聚生成各式孢子葉球;大孢子葉逐漸特化;雄配子體由吸器發展為花粉管;雄配子由遊動的、多纖毛精子,發展到無纖毛的精核;頸卵器由退化、簡化發展到沒有等。這一係列的發展變化都是和係統演化密切相關。尤其是生殖器官的演化,使裸子植物有可能更完善地適應陸生生活條件,而達到較高的係統發育水平。
裸子植物在其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地史、氣候經過多次的重大變化,裸子植物的種係也隨之多次演替更新,老的種係相繼絕滅,新的種係陸續演化出來,並沿著不同的進化路線不斷地更新、發展、繁衍至今。
雌雄異株
雌雄異株,指在具有單性花的種子植物中,雌花與雄花分別生長在不同的株體而言。性別決定方式是XY型。僅有雌花的植株稱為雌株,僅有雄花的稱為雄株。有的植物雌株與雄株的染色體組成具有顯著的差異。苔蘚和蕨類植物雌雄兩性的繁殖器官是分別在不同的株體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