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山口紅樹林國家級保護區是1990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我國首批(5個)國家級海洋類型保護區之一,1994年被列為中國重要濕地,1997年5月與美國佛羅裏達州魯克利灣國家河口研究保護區建立姐妹保護區關係,2000年1月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

紅樹在控製海岸侵蝕、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山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地處亞熱帶,位於廣西合浦縣沙田半島東西兩側,海岸線總50千米,總麵積8000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個國家級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紅樹苗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漳江口保護區)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漳江入海口。最近城鎮為雲霄縣城,位於濕地以西10千米,東北向距離廈門約85千米。主要保護對象以紅樹林濕地生態係統、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東南沿海水產種質資源為主。主要濕地類型有紅樹林、灘塗、水域或組成的河口濕地等。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1、2、3、8條。保護區於1992年1月成立,1997年7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漳江口保護區內植被類型分為紅樹林、濱海鹽沼、濱海沙生植被3個植被型,有白骨壤林等13個群係,有秋茄—老鼠等22個群叢。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24種,有紅樹植物5科6屬6種,鹽沼植物16科27屬29種1變種,濱海植物59科152屬184種。區內營養豐富,從而微生物資源豐富,有微生物12科27屬45種,與陸地生境的微生物數量比較,紅樹林土壤細菌數量高於一般陸地生境,而土壤放線菌、真菌數量較少是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微生物數量分布的主要特征。

紅樹林的主要特征

紅樹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數幾個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係之一,生物資源量非常豐富,如廣西山口紅樹林區就有111種大型底棲動物、104種鳥類133種昆蟲。廣西紅樹林區還有159種和變種的藻類,其中4種為我國新紀錄。這是因為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於紅樹林生長於亞熱帶和溫帶,並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所以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

紅樹林有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河口海灣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以紅樹林為主的區域中動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一個整體,統稱為紅樹林生態係統。它的生境是濱海鹽生沼澤濕地,並因潮汐更迭形成的森林環境,不同於陸地森林生態係統。熱帶海區60%~70%的岸灘有紅樹林成片或星散分布。

紅樹林另一重要生態效益是它的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盤根錯節的發達根係能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體宛如一道道綠色長城,有效抵禦風浪襲擊。1958年8月23日,福建廈門曾遭受一次曆史上罕見的強台風襲擊,12級台風由正麵向廈門沿海登陸,隨之產生的強大而凶猛的風暴潮,幾乎吞沒了整個沿海地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但在離廈門不遠的龍海縣角尾鄉海灘上,因生長著高大茂密的紅樹林,結果該地區的堤岸安然無恙,農田村舍損失甚微。1986年廣西沿海發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風暴潮,合浦縣398千米長海堤被海浪衝垮294千米,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紅樹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衝垮,經濟損失就小。許多群眾從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紅樹林是他們的“保護神”。

紅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