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生現象——紅樹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謂的“胎生現象”,紅樹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種子還沒有離開母體的時候就已經在果實中開始萌發,長成棒狀的胚軸。胚軸發育到一定程度後脫離母樹,掉落到海灘的淤泥中,幾小時後就能在淤泥中紮根生長而成為新的植株,未能及時紮根在淤泥中的胚軸則可隨著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數個月,在幾千裏外的海岸紮根生長。
紅樹林特殊根係——紅樹林最引人注目的是密集而發達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樹幹的基部長出,牢牢紮入淤泥中形成穩固的支架,使紅樹林可以在海浪的衝擊下屹立不動。紅樹林的支柱根不僅支持著植物本身,也保護了海岸免受風浪的侵蝕,因此紅樹林又被稱為“海岸衛士”。
紅樹林經常處於被潮水淹沒的狀態,空氣非常缺乏,因此許多紅樹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內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滿足了紅樹林植物對空氣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時候,各種各樣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麵,縱橫交錯,使人難以通行。
泌鹽現象——由於熱帶海灘陽光強烈,土壤富含鹽分,紅樹林植物多具有鹽生和適應生理幹旱的形態結構,植物具有可排出多餘鹽分的分泌腺體,葉片則為光亮的革質,利於反射陽光,減少水分蒸發。
紅樹林的生存環境
地質地貌
紅樹林主要分布於隱蔽海岸,該海岸多因風浪較微弱、水體運動緩慢而多淤泥沉積。因此,它與珊瑚礁一樣都是“陸地建造者”。自然發育的灘麵,平坦而廣闊,常可沿河口海灣、三角洲地區或沿河口延伸至內陸數公裏。紅樹林大部分分布於潮間帶,而以中潮灘為最繁茂區。
紅樹林大部分分布於潮間帶紅樹林生長與地質條件也有關係,因為地質條件可能影響灘塗底質。如果河口海岸是花崗岩或玄武岩,其風化產物比較細粘,河口淤泥沉積,適於紅樹林生長。如果是砂岩或石灰岩的地層,在河流出口的地方就形成沙灘,大多數地區就沒有紅樹林生長。
底質
紅樹林適合生長在細質的衝積土上。在衝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帶,土壤(衝積層)由粉粒和黏粒組成,且含有大量的有機質,適合於紅樹林生長。一般紅樹林土壤是初生的土壤,含鹽量02%~25%,pH值為4~8,少有pH值在3以下或8以上。
溫度
紅樹林分布中心地區海水溫度的年平均值為24~27℃,氣溫則在20~30℃範圍內。我國海南島海口的海水溫度年平均在25℃左右,而廈門全年平均水溫為217℃,平均氣溫為209℃。後者紅樹林種類僅5種,比前者紅樹植物種類25種少得多。
紅樹林具有耐鹽特性海水和潮汐
含鹽分的水對紅樹植物是十分重要的,紅樹植物具有耐鹽特性,在一定鹽度海水下才成為優勢種。雖然有些種類如桐花樹、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長,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長,但在海水中生長較好。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潮汐,沒有潮間帶的每日有間隔的漲潮退潮的變化,紅樹植物是生長不好的。長期淹水,紅樹很快死亡;長期幹旱,紅樹將生長不良。
紅樹林的繁殖方式
紅樹林的果實
紅樹是構成紅樹林的主要樹種,因為它的樹皮能製造棕紅色的染料而得名,隸屬於紅樹科。紅樹和其他海岸紅樹林的樹種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繁殖後代,這是它們與其所生活的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由於在海岸地帶常常風大浪急、潮汐起伏,海灘的土壤都是鬆軟的淤泥,一般樹木的種子根本沒法萌發生長。紅樹在春天和秋天要開兩次花,結的果實都特別多,像一根根小棍棒一樣倒掛在樹枝上。當果實成熟後,它們並不像一般植物那樣自動離開大樹,降落到附近的土地上,然後自己慢慢地成長壯大,而是恰好相反,它們先不脫離母樹,而是在果實中萌發,一刻不停地吸取母樹的營養,就如同出生的幼仔吸食母獸的乳汁一樣,一直到種子已經變成大約33厘米長的小紅樹,而且長出嫩綠的枝芽,才離開母樹,一頭紮到泥土中,隻要在幾小時內就能長出根來,再也不害怕風浪了。紅樹和其他紅樹林植物就是靠這種本領不斷繁殖,在海灘形成大片的紅樹林。由於這種繁殖後代的方法就像哺乳動物的懷孕和分娩,所以用這種奇特方式繁殖後代的植物,也被稱為“胎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