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不要冒死吃河豚(1 / 1)

河豚是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劇毒魚類,俗稱廷巴。在魚的分類上屬於純形目,全世界有329種。有全身光滑無鱗的圓魨、滿布小刺的刺魨、體被骨甲的箱魨等。全世界有毒的約100種,我國約40多種,如東方圓魨等。河豚的身體肥胖臃腫,腹內有一富有彈性的氣囊,受驚、遇敵或發怒時,將氣吞入氣囊,使肚子鼓得像個氣球,仰浮水麵,裝死躺下,危險過後再“消氣”。我國古書上頗多記載,如宋羅願的《爾雅翼》稱:“河豚,狀如蝌蚪,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文。眼能開能閉。觸物輒嗔,腹張如鞠,浮於水上。”它的口很小,牙齒像門齒,非常鋒利。據報道,日本一位廚師在剝一條活河豚的皮時,不慎竟被它咬掉了一根手指頭。它嗜吃蝦、蟹、牡蠣、海膽、烏賊和其他魚類,是貝類養殖的大害。北方稱它為海老虎。

有些河豚的內髒、血液特別是肝髒和生殖腺有毒,尤其產卵前毒性最強。腎髒、眼、鰓和皮膚也有毒的,叫河豚毒素。從化學性質上講是一種氨基全氫喹唑吖啉型化合物,易溶於水,是神經毒,對幾乎所有脊椎動物都顯毒性,劑量隻要達到被害動物體重的五十萬分之一,就能將其殺死。其毒性為馬錢子的25倍,為氰化物的13倍,一條暗紋東方魨的毒素能毒死33個人。有趣的是河豚毒素對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棘皮動物和腔腸動物這些較低等的動物卻毫無作用。

日本人吃河豚的風俗世界聞名河豚毒素主要對人的神經和肌肉傳導有阻礙作用,促使神經末梢和神經中樞麻痹。人若誤食,不過半小時就頭昏眼花,臉色蒼白,四肢無力,唇、舌及食道感覺異常,嚴重者全身麻木,頭重腳輕,呼吸循環衰竭,4~6小時,最遲不超過8小時而致死亡。闖過8小時就可望能治愈。據日本統計,因誤食河豚而死者,平均每年有100多人,占食毒魚而致死人數的615%。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也早有記載:“河豚有大毒,味雖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人。”據僥幸存活者稱,當時的感覺是突然感到全身麻木戰抖,四肢乏力,不時像凍僵的手突然碰到了火,手掂不出物體的重量,感覺一桶水和一根羽毛一樣重,嘴上想說什麼,就是說不出來,呼吸也越來越急促。

河豚雖有劇毒,但河豚肉經處理後不僅可食,而且細嫩鮮美,堪稱魚肉中之佳品,素有“不吃河豚焉知魚,吃了河豚百無味”之說。蘇東坡更有詩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蘿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對河豚大加讚美。日本人吃河豚的風俗世界聞名,一條河豚在日本餐館能賣到200多美元。當然他們對河豚處理比較嚴格,先去鰭,挖去眼,剝去皮,除內髒等要經過30多道工序。我國有些地區也有吃河豚的習慣。據清陳元龍《格致鏡原》載:“在仲春期間,吳人此時會客,無此魚即非盛會,其味尤宜。”據傳蘇東坡吃過河豚後,有人問他味道怎樣,他說:“食河豚值得一死。”據報道,一位外國海洋考察人員品嚐自己做的河豚肉,稱“味道美極了,魚肉入口即化,隻是舌頭上有一種輕微的被蜇了一下的感覺,但隻是一瞬間而已。一刻鍾以後,感到體內異常鬆快,頭腦裏有一種一瞬即逝的叫人舒心的微醉的感覺。隨後整個人都變得心情格外愉快,精力充沛”。一般說,隻要把新鮮河豚的內髒、頭及血液等去掉,並剝去皮,把肉在清水裏泡一段時間,再經120℃高溫煮沸30多分鍾至1小時後再食用,就不會中毒了,但一定要向有經驗的人請教,不可貿然“拚死吃河豚”。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吳人嗜河豚,有遇毒者,往往殺之,可為深戒。”宋代梅堯臣詩曰:“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光,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

河豚毒素在醫藥上用處很大,對肉瘤180和肝癌實體型均有近40%的抑製率,可用來治療鼻咽癌、食道癌、胃癌、結腸癌等,還可用於癌症止痛、外科手術後鎮痛和緩解胃潰瘍引起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