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千姿百態的地球風貌(12)(1 / 3)

巴拿馬地峽原是一條狹長的穀地,阻礙了南、北美大陸之間動植物群的相互交流。後來,隨著板塊運動的影響,南極孤立,洋流的改變,古地中海消失,阻礙了海洋的徑向交換。當北極接近海麵冰流及格陵蘭冰流形成後,巴拿馬地峽閉合,南北美大陸連成一片,由此造成兩洲之間動物的交流,同時也阻止了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溝通。巴拿馬地峽關閉對生物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具有重大的古生物學意義。

七、蘇伊士地峽

蘇伊士地峽蘇伊士地峽為蘇伊士灣與紅海之間的地質斷層,其形成的原因不明,上新世中期此地為地中海所淹沒,而與印度洋相互連通,後來受到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地殼隆起作用的結果,使得地峽隆起於地麵,阻斷了地中海與紅海的相連。

蘇伊士地峽位於埃及東北部,亞洲和非洲在蘇伊士地峽處相連,整個地峽是平坦的沙漠地帶,寬度為135千米,麵積約有2萬平方千米。地峽北部因靠近海岸,分布著一連串的鹹水湖、窪地與沼澤。

蘇伊士地峽包括巴拿馬地峽的偉大意義,在於他們是人類和動植物遷移的通道。來自基因和染色體的證據表明,人類的祖先來自非洲,“亞當”與“夏娃”是從東非出發,追隨著獵物和可食用的植物,一步步向世界遷移的,終於布滿了全世界。沒有蘇伊士地峽和巴拿馬地峽,是無法理解人類的分布的。這其中如今已成為海峽的白令地峽也是功不可沒的,當然在人類的遷移路線上,還有許多當時的地峽如今成了海峽。

八、克拉地峽

克拉地峽位於泰國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內的一段狹長地帶。為馬來半島北部最狹處,寬僅56千米。北連中南半島,南接馬來半島,地峽以南約400千米(北緯7度~10度之間)地段均為泰國領土,最窄處50多千米,最寬處約190千米,最高點海拔75米。並且它的東西兩海岸皆為基岩海岸,浪平風靜。

連通海洋的海峽

海峽是海洋中連接兩個相鄰海區的狹窄水道。如連接我國大陸的台灣海峽;連接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的白令海峽。莫桑比克海峽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全長1670千米。連接南海與安達曼海的馬六甲海峽,長1080千米。

海峽是地殼運動造成的。地殼運動時,臨近海洋的陸地斷裂下沉,出現一片凹陷的深溝,湧進海水,把大陸與鄰近的海島,以及相鄰的兩塊大陸分開,從而形成海峽。

通過海峽的水流湍急,水上層與下層的溫度、鹽度、水色及透明度都不一樣。海底多為岩石和砂礫,幾乎沒有細小的沉積物。

海峽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不僅是交通要道、航運樞紐,而且是曆來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人們常稱它們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

一、白令海峽

白令海峽是連接白令海與北極海的海峽(西經169度0分,北緯65度30分),並在亞洲和北美洲大陸距離最近處將之分隔。長約60千米,寬35~86千米,平均深度約30~50米,最狹處約85千米(53海裏);峽內島嶼羅列,包括代奧米德群島(約16平方千米〔6平方英裏〕)及海峽南邊的聖勞倫斯島(約2560平方千米)。

白令海的部分海水流經本海峽入北極海,但大部分回流太平洋。冬季常有暴風雪,海麵為12~15米厚的冰原所覆蓋。仲夏仍有浮冰留存。在冰河時期,本區海平麵下降數百呎(1呎≈3048厘米),使海峽成為亞洲與北美洲之間的陸橋,於是發生大規模的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的遷徙(35000~20000年前)。白令海峽大橋白令海峽的狹窄和水淺削弱了北冰洋和太平洋間深層水的交換。在距今1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期時,海水低於現在海麵100~200米,海峽曾是亞洲和北美洲間的“陸橋”,兩洲的生物通過陸橋相互遷徙。海峽水道中心線既是俄羅斯和美國的國界線,又是亞洲和北美洲的洲界線,還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白令海峽地處高緯度,氣候寒冷、多暴風雪和霧,尤其冬季,氣溫劇降,最低氣溫可達-45℃以下,海峽表層結冰,冰層厚達2米或更多,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結冰期,嚴重影響航行。海峽中海水主要是從北冰洋流來沿海峽西岸流入白令海,來自太平洋的溫暖海水沿海峽東岸流入北冰洋。海峽和沿岸地區生活著適宜冰雪生態環境的海豹、海象、海狗、海獺、海獅以及北極燕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