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莫桑比克海峽
莫桑比克海峽航拍圖莫桑比克海峽是西印度洋的一條水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峽,東為馬達加斯加島,西為莫桑比克。科摩羅群島橫列海峽北端,印度礁和歐羅巴島位於海峽南口。
莫桑比克海峽全長1670千米,呈東北斜向西南走向。海峽兩端寬中間窄,平均寬度為450千米,北端最寬處達到960千米,中部最窄處為386千米。峽內大部分水深在2000米以上,在北端與南端超過3000米,中部約2400米,最大深度超過3500米,深度僅次於德雷克海峽和巴士海峽。峽內海水表麵年平均溫度在20℃以上,炎熱多雨,夏季時有因氣流交彙而產生的颶風。由於水深峽闊,巨型輪船可終年通航。海峽盛產龍蝦、對蝦和海參,並以其肉質鮮嫩肥美而享譽世界市場。有莫桑比克暖流南下,氣候濕熱,多珊瑚礁,讚比西河從西岸注入。為東非重要航道,兩岸港口有馬任加、圖萊亞爾、馬普托、莫桑比克和貝拉。
莫桑比克海峽地處熱帶,莫桑比克暖流自北向南流,終年炎熱多雨,海峽兩岸地形複雜。馬達加斯加島的西北岸為基岩海岸,蜿蜒曲折,穿插著珊瑚礁和火山島。莫桑比克北部海岸,為犬齒形侵蝕海岸。由此往南,海峽兩岸都為沙質衝積海岸,發育著沙洲和河口三角洲。惟獨讚比西河口兩側,為紅樹林海岸。
據地質學家研究,在1億多年以前,馬達加斯加島是和非洲大陸連在一起的,後來地殼變遷,島的西部下沉,才形成了這條又長又寬的海峽。海峽兩側陸架狹窄,陸坡陡峭。海底由戴維海嶺、莫桑比克海盆、馬達加斯加邊緣台地和科摩羅海盆組成。戴維海嶺縱貫海峽中部。海嶺的西南麵為莫桑比克海盆,因有戴維海嶺的屏障,海盆北部沉積物較厚,南部則較淺。海峽底部的沉積物隨地形而不同。東西兩側陸架以沙為主,從陸架往外到2000米等深線處,以粉沙為主,中部2000米以上的深海主要為粉沙質黏土。
早在10世紀以前,阿拉伯人就經過莫桑比克海峽,來到莫桑比克地區建立據點,進行貿易。莫桑比克海峽是從南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波斯灣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要通過這裏運往歐洲、北美,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蘇伊士運河開鑿之前,它更是歐洲大陸經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到東方去的必經之路。蘇伊士運河開鑿,一些巨型油輪不能通過蘇伊士運河而需從該海峽通過,海峽的平均寬度有450千米,北端最寬處達960千米,最深點為3533米,從波斯灣駛往西歐、南歐和北美的超級油輪,都是通過這條海峽,再經好望角駛往各地,因此它是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
三、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日出馬六甲海峽是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是連接安達曼海(印度洋)和南海(太平洋)的水道,西岸是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西馬來西亞和泰國南部,麵積為65000平方千米。海峽長度為800千米,狀似漏鬥,其南口寬隻有65千米,向北漸寬,到印尼的沙璜和泰國的克拉地峽之間的北口已寬達249千米。
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也是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因沿岸有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而得名。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
馬六甲海峽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運繁忙。每年約有10萬艘船隻(大多數為油輪)通過海峽。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裏運往國內的。
從地質上看,馬六甲海峽是巽他陸棚的組成部分,在第四世紀開始階段(大約160萬年前)是一片延綿的低地,自第三世紀後期(大約700萬年前)至今似未曾受到過地殼運動的影響,目前的輪廓是因後冰期高緯地區的陸冰融化而上漲的海水浸泡而成。
馬六甲海峽的兩岸常可看見海岸沼澤,沿蘇門答臘東部的海岸便有一處麵積很大、地勢低窪的沼澤林。海峽兩岸均泥沙淤積,大河口附近泥沙淤積外展程度不等,在馬來亞沿海,每年泥沙淤積外展幅度約為9米,而到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則約為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