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千姿百態的地球風貌(12)(3 / 3)

四、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是我國最大海峽,在我國台灣省與福建省之間,為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寬闊水道,屬於東海,寬約150千米,最狹處為135千米,麵積6萬多平方千米。因它瀕臨我國第一大島台灣,人們稱它為台灣海峽。台灣海峽,縱貫我國東南沿海,由南海北上,或由渤海、黃海、東海南下,必須經過這裏,俗稱為我國的“海上走廊”。為東海、南海間航運要道。

台灣海峽具有重要的國際航運價值,東北亞各國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各國間的海上往來,絕大多數從這兒經過。但台灣海峽屬我國管轄海域,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從這兒經過的外國船艦,必須實行無害通過,不能影響我國的和平與安全,不得損害我國人民的生活與勞動秩序。

台灣海峽在漫長的地質時期裏,經曆了多次的滄桑變化。大約在7000萬年前,台灣海峽還是華夏古陸邊緣的海槽。到了距今4000萬年時,受到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這裏便從海槽上升變成陸地,台灣島與大陸相連。那時,海峽地區是一片平原。從這以後,海峽地區有時候升起,有時被水分開。距今約15萬年時,我國正處在大理冰期,冰川擴大,海平麵下降,海峽又變成陸地,生長著茂盛的野草和森林,遍地是成群的牛、馬和羊群,猛獁象也跑到這裏尋食。這種光景過了約5000年,在距今l萬年時,氣候又變暖了,冰川融化,海平麵再次上升,海峽又由“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變為魚蝦歡遊的海洋。直到今天,還是波濤洶湧。

台灣海峽海峽兩岸地貌形態差別挺大。西岸,多為岩石海岸,岸線曲折多灣,懸崖峭壁,奇石異峰,海洞岬角,海島密布。福建省有大小港灣30多個,海島600多個。海峽東岸多為沙岸,岸線比較平直,地勢較為低緩,沙灘淤淺明顯,深水區離岸較遠,天然良港較少。由台灣山地下來的河流,挾帶大量泥沙入海,形成濱海衝積平原,不斷向海峽擴展。目前,台灣地殼仍處緩慢上升時期,台灣島陸地麵積還在逐漸擴大。

台灣海峽處在亞熱帶氣候區,西北部受大陸和沿岸冷海流的影響較大,東南部受海洋和台灣暖流影響較多。冬季,海峽氣溫低於兩岸,東岸氣溫又高於西岸,平均氣溫約15℃;夏季,溫度較高,可達28℃。台灣海峽風浪比較強烈,尤其在冬季半年,偏北季風的勢力大,幾乎三天兩頭刮大風;大風吹起巨浪,高達6~9米。夏季多偏南風,風力較小,海峽比較平穩。但在七八月份,台風盛行期。遇到台風經過這裏,就會帶來暴雨巨浪和風暴潮。如果恰遇天文大潮,沿岸水位暴漲起來,能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我國登陸的台風中,約有一半要襲擊台灣海峽和兩岸。

台灣海峽資源豐富。這裏暖寒水流交彙,水交換暢通,魚蝦種類多,是我國重要漁場之一。主要漁產有:鯕魚、鯊魚、魷魚、鯛魚、鮪魚、鯔魚、虱目魚等,其中鯕、鮪和鯊為這裏三大漁產。鮪魚,每條平均50多千克,味道極好,又可生食。海峽兩岸人工養殖牡蠣與虱目魚很多。相傳,鄭成功收複台灣後,曾倡導人們飼養虱目魚。這種魚,體長可達l米多,肉白色,味鮮美。現在的養殖麵積約上百萬畝(1畝≈66667平方米)。另外,兩岸還養殖了各種貝藻類,其中連江縣曉沃是著名的花蛤之鄉。這裏的石花菜、紫菜、龍須菜等也很多,尤以澎湖列島的石花菜最為有名。紫菜以海潭島的最好。

海峽底部富集油氣資源,估計約有2萬平方千米的地方,是很有希望的遠景區。還有鈦鐵、磁鐵、金紅石、獨居石和鋯石等礦,品位高,儲量大。

伸入大陸的海——海灣

孟加拉灣海灣是海和洋伸入大陸的一部分,它三麵靠陸,一麵朝海,其深度和寬度都比海洋要小得多。

海灣的形狀各式各樣,有的曲折蜿蜒,深深地伸入陸地;有的則比較平直寬闊。有的海灣周圍被陸地緊緊包圍,隻有一個小口與外海相連,如我國山東半島的膠州灣;有的則胸懷坦蕩,張開雙臂,與大海融為一體,如我國北部的渤海灣、東部的杭州灣和南海的北部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