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海岸自古至今一直在變化,所以有古海岸和現代海岸之分。海岸類型的不同,使海岸線也就不一樣,有的蜿蜒曲折,有的起伏平緩。在山地海岸地區,海水長期衝刷岸邊的山地、丘陵,形成許多陡峭險峻的崖壁,海岸線曲折,水深灣長,多為天然良港。在平原海岸地區,地麵坦蕩遼闊,海岸平直,海水較淺,可以建立鹽場,圍墾海塗,也是開發淺海資源的良好場所。我國海岸線綿長,北起中朝兩國邊界的鴨綠江口,南至中越邊界的北侖河口,全長達18萬多千米。這是我國的海防前線,也是對外聯係的窗口。
南極與北極
一、極地之南極
南極洲又稱第七大陸,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陸。南極大陸被人們通常所說的南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圍,它與南美洲最近的距離為965千米,距新西蘭2000千米、距澳大利亞2500千米、距南非3800千米、距我國北京的距離約有12000千米。南極大陸的總麵積為139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我國和印巴次大陸麵積的總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為2350米。南極洲是由岡瓦納大陸分離解體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南極橫斷山脈將南極大陸分南極冰山成東西兩部分。這兩部分在地理和地質上差別很大。東南極洲是一塊很古老的大陸,據科學家推算,已有幾億年的曆史。它的中心位於南極點,從任何海邊到南極點的距離都很遠。東南極洲平均海拔高度2500米,最大高度4800米。在東南極洲有南極大陸最大的活火山,即位於羅斯島上的埃裏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個噴火口。而南極洲麵積隻有東南極洲麵積的一半,是個群島,其中有些小島位於海平麵以下。但所有的島嶼都被大陸冰蓋所覆蓋。較古老的部分(包括有瑪麗·伯德地南部、埃爾斯沃思地、羅斯冰架和毛德皇後地)有一由花岡岩和沉積岩組成的山係。該山係向南延伸至向北突出的南極半島的中部。西南極洲的北部,即較高的部分是由第三紀地質時期的火山運動所造成的。南極洲的最高處——文森山地(5140米)位於西南極洲。南極大陸98%的地域被一個直徑為4500千米永久冰蓋所覆蓋,其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處達4750米。南極夏季冰架麵積達265萬平方千米,冬季可擴展到南緯55度,達1880萬平方千米。總貯冰量為2930萬立方千米,占全球冰總量的90%。如其融化全球海平麵將上升大約60米。南極冰蓋將1/3的南極大陸壓沉到海平麵之下,有的地方甚至被壓至1000米以下。南極冰蓋自中心向外擴展,在山穀狀地形條件下,冰的運動呈流動狀,於是形成冰川,冰川運動速度從100米~1000米不等。每年因斷裂而被排入海洋巨型冰塊則形成冰山。沿海觸地冰山可存在多年,未觸地冰山受潮汐與海流作用漂移北上而逐漸融化。南極素有“寒極”之稱,南極低溫的根本原因在於南極冰蓋將80%的太陽輻射反射掉了,致使南極熱量入不敷出,成為永久性冰封雪覆的大陸。南極僅有冬、夏兩季之分。每年4~10月為冬季,11月~次年3月為夏季。南極沿海地區夏季月平均氣溫在0℃左右,內陸地區為-15℃~-35℃;冬季沿海地區月平均氣溫在-15℃~-30℃,內陸地區為-40℃~-70℃。前蘇聯的“東方”站記錄到的南極最低氣溫為-883℃。南極氣溫隨緯度與海拔的升高而下降。南極雖然貯藏了全球75%的淡水資源,但因其是以永久固態方式存在的,所以南極又是異常幹旱的大陸,素有“白色沙漠”之稱。南極年平均降雨量為120~150毫米,沿海地區為900毫米,內陸地區僅為50毫米。有些地區僅為20~30毫米。南極“西風帶”是海上航行最危險的地區,在南緯50度~70度,自西向東的低壓氣旋接連不斷,有時多達6~7個,風速可達85千米/小時。而自南極大陸海拔高的極點地區向地勢低緩的沿海地區運動的“下降風”,風勢尤為強烈,其速度最大可達到300千米/小時,有時可連刮數日。
南極洲原是古岡瓦那大陸的核心部分。大約在185億年前古岡瓦那大陸先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大洋洲板塊並相繼與之脫離。大約在135億年前非洲南美板塊一分為二,形成了非洲板塊與南美板塊。大約在5500萬年前大洋洲板塊最後從古岡瓦那大陸上斷裂下來飄然北上,於是隻剩下了南極洲。東南極與西南極在地質上截然不同。東南極是一個古老的地盾,距今約30億年。而西南極是由若幹板塊組成,在地質年齡上遠比東南極年輕。
南極企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