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型汽車和甲殼蟲型汽車,從背部來看很相近,但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魚型汽車的背部和地麵的角度比較小,尾部較長圍繞車身的氣流也比較平順,因而渦流阻力也較小。另外,魚型汽車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車的長處:車室寬大,視野開闊,舒適性也好,此外魚型汽車還增大了行李艙的容積。
美國1952年生產的別克牌小客車是最初的魚型車。196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順風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馬牌也都采用了魚型造型,自此以後,世界各國逐漸主產魚型汽車。不過,魚型汽車也存在固有的缺點:由於魚型車後窗玻璃傾斜太厲害,產生了結構上的缺陷。而另一個潛在的重大缺點就是對橫風的不穩定性。魚型車發動機前置,車身重心相對前移,由於魚型車的造型關係,在高速時會產生一種升力,使車輪的附著力減小,抵擋不住橫風的吹襲,而發生偏離的危險。針對魚型車的這一缺點,人們想了很多辦法去克服,例如在魚型車的尾部加上一隻翹翹的“鴨尾”,想以此來克服一部分揚力,這便是“魚型鴨尾”式車型。
5.楔形汽車
任何事物都有其缺陷性,由於魚型結構會帶來很大的升力問題,於是人們一直在進行反複的探索,最後終於找到了楔形造型。也就是讓車身前部呈尖形且前部向前下方傾斜,後部像刀切一樣平直,像這種楔形造型可以有效地克服升力問題。
當然,作為實用的轎車,絕不能像賽車那樣,以犧牲乘客的乘坐舒適性為代價,來換取升力問題的解決,必須綜合考慮兩者的關係。1963年出產的“司蒂倍克·阿本提”是最早按“楔形”設計的小轎車,盡管它的造型獲得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但在市場銷售中的一敗塗地卻使得公司不得不宣布破產。在當時船型車盛行的年代,人們還無法接受與之形成尖銳對比的楔形汽車是導致其在市場上銷售失敗的主要原因。
不過,真正優秀的東西總不會被埋沒太久的,在1966年和1968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的楔形設計分別被“奧茲莫比爾”和“卡迪拉克”所采納、繼承、發展。從那以後,楔形便逐漸成為了轎車的首選造型。今天的新型轎車大多采用這種結構,一般將散熱器罩做成窄而寬的形狀,發動機罩呈前傾式,行李艙的高度也有所加高。個別車型的尾部甚至采用了“鴨尾式”造型,這種造型有利於使沿車頂流動的空氣在鴨尾部產生向下的作用力,從而增大後輪的附著力。
在對楔形結構的研究中發現,車身前部呈尖形且向下傾斜,在高速行駛時,空氣流可在前輪產生向下的壓力,防止前輪發飄,車身尾部如同刀切一樣平直,可減小車頂以後部分的負壓,防止後輪飄起,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升力問題。
6.子彈頭型汽車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科技不斷發展,精益求精已成為現代人辦事的準則。按說,汽車外形發展到楔形以後,升力問題基本上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可人們又從改變轎車的基本概念上做起了文章,於是,又一種新型的轎車——多用途轎車(我國稱之為“子彈頭型”)問世了。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克萊斯勒汽車公司(道奇分部和順風分部)先後推出了“商隊”和“航海家”兩種新型汽車。這兩種汽車仍以轎車外型為原型,車身造型卻一改轎車傳統的二廂或三廂式結構,在小型客車(麵包車)車型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延展進步,使之成為既有轎車的造型風格、操縱性能和乘坐感覺,又具小客車的多乘客和大空間的優點,優化成為集商務、家用和旅遊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多用途車。這種車一問世,馬上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興趣,銷售形勢也非常樂觀。後來,為了商業競爭的需要,通用、福特、豐田、雷諾、戴姆勒—奔馳等汽車公司都先後推出了自己的MPV(多用途汽車),使這種類型的汽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這種車的造型酷似子彈頭,因此,在我國,人們將其俗稱為“子彈頭型”汽車,而在國外,消費者則將其稱為“蛋形造型”。
MPV(多用途汽車)在外形設計上集流線型與楔型的優點於一身,在製造加工上也引進了當今航空航天的先進技術。這兩種不同風格的交叉結合,使流線型從以往的短曲線發展成為了長弧曲線。這種造型表現出了未來主義的藝術傾向:線條流暢、色調溫和、動感性強、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時尚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