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法國汽車車體較小且設計新穎,受到大部分人的喜愛,因此在西歐成為家庭轎車的熱門,雷諾“麗人行”微型車在歐洲就曾多次榮獲銷量第一。但是在豪華車、跑車領域,法國汽車公司便不如美、德、日等國汽車公司出色,這也是法國汽車業的遺憾。
3.日本汽車發展史
提到日本,我們都是既憎恨又敬佩,恨他們殘忍侵略的曆史,敬的是他們的民族精神。關於汽車工業,日本與中國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1904年,吉田真太郞成立東京汽車製造廠,成為日本汽車製造業的開山鼻祖,該廠在3年後製造出第一輛國產的汽油轎車“太古裏1號”。之後眾多汽車製造廠風湧產生。“二戰”爆發後,政府頒布《軍用汽車補助法》,對汽車廠商進行扶持,這成為早年日本汽車業發展的原動力。
日本投降後,盟軍司令部下令試圖全麵禁止汽車生產,但沒能得到執行,豐田、東洋工業、富士重工相繼推出自己的新車型。直到50年代前期,美歐汽車一直占據日本汽車市場,特別是其小型廉價汽車,這對處於半毀滅狀態的日本汽車工業構成了致命威脅。日本政府為了保護本國汽車產業,對進口汽車征收高達40%的關稅(本項關稅於1978年廢止,其後直到今天日本對進口汽車全免關稅),同時嚴格禁止外國資本滲入國產汽車工業。而除了豐田之外的一些汽車廠家為了生存,紛紛采取與國外廠家進行“事業合作”或“技術合作”。
1965年,名古屋至神戶高速公路開通,日本公路交通高速時代的序幕也由此拉開,自此日本掀起了爆炸性的汽車普及狂潮,極大地拉動了日本的汽車消費。1967年,日本超過德國而成為第二大汽車生產國。進入70年代以後,“兩次石油危機”讓省油的日本小型轎車大行其道,出口量也隨之驟增,豐田、日產、富士重工、鈴木等公司迅速成為世界級的汽車生產廠商,從1972年到1976年,豐田公司在4年間就生產了1000萬輛汽車。1980年,由於汽車大量對美出口給美國帶來了巨額貿易逆差,從1980年起,年年都發生的日美汽車貿易摩擦便成為影響日美關係的重要因素,而豐田、本田、日產等汽車廠商為了免受其害,紛紛把生產基地搬到美國本土。
進入90年代,日本的許多汽車廠商出現了開工不足、生產力閑置的情況,日本汽車工業漸呈頹勢,而美歐汽車商則通過兼並合作恢複了元氣,並把日本汽車公司當作並購的對象。現在,通用汽車在富士重工、五十鈴、鈴木三家公司分別擁有20%、49%、9.9%的股份,福特汽車則擁有馬自達33.4%的股份,戴姆勒——克萊斯勒擁有三菱汽車34%的股份。1999年,日本第二大汽車公司日產汽車公司因虧損嚴重,被迫將36.8%的股權賣給法國雷諾公司。
曾經輝煌一時的日本汽車工業以後的發展道路又將怎樣,這將成為國際汽車界的一個懸念。
4.韓國汽車發展史
韓國一直都被認為是潮流的代名詞,那麼其汽車工業又走出的是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呢?
韓國最早從事汽車生產的公司是起亞汽車公司,成立於1944年12月,但“二戰”後由於政治局勢動蕩,公司的狀態也很不景氣。韓國汽車業的真正起步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各汽車廠商從國外進口汽車零部件,以此進行組裝來生產整車,但直到1970年,韓國汽車年產量也僅為2.8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