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吃植物是天經地義的,而植物吃動物則顯得有些不可思議。可是世界上卻的的確確存在著“吃葷”的植物。
豬籠草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種食肉植物。豬籠草分布在印度洋群島、斯裏蘭卡及我國的雲南和廣東南部等地,是一種常綠半灌木,大約3米高。豬籠草的葉子很長,緊貼在枝節部豬籠草類植物借由葉部上方所分泌之腺體蜜液吸引昆蟲,昆蟲落入壺囊(所謂“豬籠”)後,蜜液中所含的蛋白質分解酶將昆蟲屍體消化。
分,寬而扁平。葉子中間部分延伸成細長的卷須。葉子最外邊部分,像個懸掛著的瓶子。這“瓶子”長長的,色澤鮮豔美麗,乍一看,好像一隻豬籠,葉子的最末端就是“豬籠”的蓋子。豬籠草因此而得名。
豬籠草的籠子約15厘米長。它的內壁、籠口布滿蜜腺,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這種又香又甜的蜜汁,能把小飛蟲吸引過來。小飛蟲飛來吃蜜時,常常因籠口十分光滑,一失足跌進籠裏。這時候,籠蓋就會馬上蓋緊,使小飛蟲有翅難逃。倒黴的飛蟲在裏麵使勁往上爬,可是由於籠壁非常光滑,根本爬不上來,而且,飛蟲的掙紮刺激了籠壁的消化腺,消化腺立刻分泌出一種又黏又稠的消化液,把小飛蟲化成肉汁來滋養自己。
豬籠草的種類很多,全世界一共有70多種。豬籠草不僅能捕吃蛾、蜜蜂、黃蜂等昆蟲,甚至還能捕食蜈蚣、小老鼠。
除了豬籠草以外,生活在各地池沼中的狸藻也是一種“食肉”植物。它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除了秋季開花期外,其餘時間全身都沉在水裏。它的莖細而長,有許多分枝,枝間散生由葉變成的捕蟲囊,囊口有能向裏開動的活瓣,口緣生有幾根刺毛,常隨水漂動。小蟲順水遊入囊內,隻能向裏開的活瓣牢牢地將小蟲關在裏麵。小蟲隻能乖乖地束手就擒,成了狸藻的一頓美餐。有人進行過測試,狸藻的捕蟲全過程不超過1分鍾。
而生長在美洲的捕蠅草的“捕蟲”本領更為驚人。它的捕蟲葉由團扇狀的葉片和扁平的葉柄構成,葉片邊緣有20~30根細毛,葉麵兩側各有3根長刺。這種長刺感覺非常敏銳,當蒼蠅等小蟲飛來停留在它的葉上時,如果碰到它的長刺,葉片兩側很快向中央折合起來,蒼蠅立刻成了它的俘虜,然後由葉腺毛分泌消化液,把蒼蠅慢慢消化掉。這種捕蟲葉的內側呈紅色,對昆蟲具有誘惑力,尤其是蠅類對紅顏色特別敏感。
捕蠅草有一排齒狀的穗毛,穗毛受到觸碰,葉片便會自動合起,將獵物圍住。
分枝的地衣看起來像是一團難纏理的線。
毛氈苔生長在貧瘠的濕地上,以捕捉昆蟲並消化它們作為氮元素的來源。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一位叫鮑拉格爾的生物學家,曾用特殊方法培育出1米多高的捕蠅草。這種草一下子就能咬斷人的胳膊或吞吃整條狗。這位科學家將這些捕蠅草種植在房屋旁邊,以防盜賊闖入。鮑拉格爾說:“我所住地區犯罪活動猖撅,過去我家曾5次被盜。這些賊很有一套,他們常以巧妙的辦法避過我家的看門狗和報警器。可自從種上捕蠅草後,賊再沒有上門作案,因為他們看到這龐大的捕蠅草就已嚇得不敢輕舉妄動了。”這種改良後的捕蠅草有一個特別大的嘴巴,那些短毛鋒利如刺,就好似嘴巴內的牙齒,極大地提高了捕蠅草的捕蟲能力。曾有一次鮑拉格爾自己不小心擦過捕蠅草,捕蠅草大嘴立即合攏,幸好鋒利的短毛隻擦破他肩上的皮膚,沒有造成更大的傷害。
可怕的纏人藤蔓。
還有比這更厲害的!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有一種樹叫奠柏,這種樹有八九米高,長著很多很長的枝條,要是有誰不小心碰到了它們,全樹的所有枝條好像得到了某種號令,一個方向,一致行動,像條條魔爪一齊伸了過來,緊緊地把人纏住。你越是掙紮,它便把你勒得越緊。豈止如此,在伸出的“絞索”上,還會分泌出濃濃的膠液,把人的耳鼻口眼糊住,直到把人活活勒死,真是殘忍至極!因此人們見了這種怪樹,都望而生畏,繞道而行。當然它不僅吃人,其他衝撞它的動物也不能幸免。
這種樹為什麼會吃人呢?人們分析,它長期生長在貧瘠的土壤裏,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得不到保證,因此便“饑不擇食”,掌握了掠食動物的本領——動物被粘住後腐爛掉,便成了它的營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