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皇帝罵也隻能在心裏罵,眼下他剛掌朝政,諸事繁瑣,還得仰仗這些大員辦事。若是鬧出個君臣失和,這對於眼前的陳國無異於雪上加霜。
“梅大家,可有何應對之法?”年輕皇帝的目光在國子監祭酒梅若亭這裏停住了。
這位老先生執掌國子監,又是理學大家,年紀雖已過耳順之年,麵色也還算紅潤,最有特色的便是他那發白的眉毛垂下幾寸,像極了畫裏麵的老壽星。當日將皇帝從居庸關請回來的便是他了。錢進也是在楊梅詩會上聽他的弟子方仕說起過梅大家的大名。
聽得皇帝發問,梅若亭身體微不可查的哆嗦了一下。他抬了抬腰杆,挪動他那極不情願的身軀,回道:“稟陛下,這錢糧的事一直都是戶部在管,老朽不敢擅自逾越。”
仁武皇帝輕哼了一聲發泄不滿,又問督察院右副都禦史孫明書道:“孫禦史?你總督十二路漕運運軍,就沒啥要跟朕說的嗎?”
孫明書不到天命之年,雖然是一名文官,但身材比較魁偉。他遲疑了一下,最後還是挺了挺他那個大肚腩,上前奏道:“稟陛下,這漕運之事,微臣隻管沿路押運,卻是不問收繳之事的。臣……一時也想不到應對之法。”
皇帝聽他這話,也不好發作的。畢竟人家剛剛才把這麼多漕糧運到了京城,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剩下的六部尚書還有其他大員,他已經沒有興趣再問下去了,想必都是“不敢逾越”、“尚未想到應對之法”等推諉之語,問了也白問,浪費口舌。
最後,仁武皇帝將目光投向李首輔,眼中也柔和了許多。皇帝新登大寶的時候,難免有官員欺負新帝沒有根基,便是首輔一句話令宵小之徒偃旗息鼓。後來,首輔更是出任帝師,每日傳授治國之道,因此首輔在他心裏便如定海神針一般。隻要有首輔在,他心裏就有底氣。
似乎感受到皇帝的目光,李首輔輕輕彈了彈衣服,輕輕抬腳往前踏了一步。
眾人見狀,都鬆了口氣。有暗自慶幸不用被皇帝點名的,也有對首輔信心滿滿的。陳國的糧銀短缺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哪一次不是被首輔輕輕化解?
眾人尚在各懷心事的時候,李首輔那邊已經奏道:“稟陛下,若是按往常的年歲,每年北運漕糧不下350萬石,隻是去年山東、河南,以及南直隸北部(今安徽)受冰雪災害嚴重,北運的漕糧多有掛欠,才會導致漕糧缺口。今年是個風調雨順之年,有漕六省的秋糧收成應該都不錯,因此來年的漕糧應該多有餘存。”
“那依首輔來看,眼下該如何應對才好?”皇帝有些著急,說話時身子略微前傾。
李首輔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這幾年我大陳可說是小災不斷,陛下體恤百姓,多有開倉施救,眼下是京、通二倉存糧也隻有二、三十萬石。可如今六軍官兵皆舉新漕待飲,若是不發糧餉恐生嘩變。因此,今次北運的漕糧應優先確保官軍所需。另,請陛下發令火速從有漕六省調運秋糧50萬石入京,以解京城缺糧之急。”
說到這裏,李首輔又返頭望了望朝中的文武百官,笑道:“至於京城官員的俸糧……我陳國遭逢災年,官員們怎能不替陛下分憂,便以胡椒代替吧。”
仁武皇帝聽得此話,連呼三個“好”,當即便命準奏。錢進及各位侍講筆動如飛,將陛下旨意記錄在案。
寫完之後,錢進輕輕吐了一口氣。這份差事不累,有點類似於記錄會議紀要,隻需將最終決議記錄即可。不過,錢進總算領教了首輔這位“超級補鍋俠”的手腕,不光三言兩語就把問題給解決了,還給陛下上了一堂理論課,順帶敲打了一下文武百官:不要以為皇帝年輕就不把他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