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繪畫藝術(1)(3 / 3)

(17)花鳥畫(花卉畫)

係中國繪畫門類中特有的一種繪畫畫種。以描繪花卉、竹石、鳥蟲等為作畫主體。在我國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現了簡單的鳥魚圖案,可以作為我國最早的花鳥畫。

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載:東晉、南朝宋時畫在絹帛上的花鳥畫已逐步形成了獨立的畫料。到了唐代,已趨成熟,出現了以工筆勾填畫風豔麗的邊鸞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時發展有兩,即“徐、黃二體”。一宗徐熙、一宗黃鑒。明代沈啟南、孫雪居等。涉筆點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逕,經清石濤到“楊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詩、書、畫三絕。

(18)小品畫

係中國畫畫家比較自由抒情作品,隨意之作,往往在藝術水平達到較高境界。其原因大概是出於在思想上沒有過多的拘束,絕屬隨意發揮所致。

(19)水墨畫

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幹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別有一番韻味,稱為“墨韻”。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20)彩墨畫

在中國畫裏,以“水墨畫”為基底,在其上敷色、點彩,使畫麵較之水墨畫在色彩上較為豐富、明快、鮮亮。

工筆畫

工筆畫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唐代花鳥畫傑出代表邊鸞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花卉芳豔之色。作《牡丹圖》,光色豔發,妙窮毫厘。仔細觀賞並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麵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此見於《聖朝名畫評》:“廣政中昶命筌與其子居農於八卦殿畫四時山水及諸禽鳥花卉等,至為精備。其年冬昶將出獵,因按鷹犬,其間一鷹,奮舉臂者不能製,遂縱之,直入殿搏其所畫翎羽。”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麵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麵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蓮花

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複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後複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後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陳之佛所作秋豔圖。

中國的工筆畫曆史悠久,從戰國到兩宋,工筆畫的創作從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與形體的完美統一。在工筆畫中,無論是人物畫,還是花鳥畫,都是力求於形似,“形”在工筆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水墨寫意畫不同,工筆畫更多地關注“細節”,注重寫實,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的都是現實生活,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強的描寫性,而且富有詩意。明末以後,隨著西洋繪畫技法傳入中國,中西繪畫開始相互借鑒,從而使工筆畫的創作在造型更加準確的同時,保持了線條的自然流動和內容的詩情畫意。

寫意畫

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作者的感情。

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後人稱他的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造了“水墨渲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董其昌尊他為“文人畫”之祖。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後略施淡彩,開創了徐體“落墨法”。之後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畫代已進入全盛時期。經八大、石濤、李、吳昌碩、齊白石等發揚光大,如今寫意畫已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