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繪畫藝術(2)(3 / 3)

(3)中段布局主要講求取勢的“對峙”,具有相對意義。

(4)東、西、中三段山要用“緊湊性”將長卷關聯起來。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氣使之分為兩重。

顧氏的理論之所以重要,在於他提出了行雲流水的線性形狀,鳥瞰呼應的重迭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間模式。

被稱為中國第一篇山水畫論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畫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視法則:豎畫三寸,當千刃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裏之遠。與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縱情丘壑的人物,他在《敘畫》中提出了“望秋雲,神飛場;臨春風,思浩蕩”的怡情說,和“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的尺幅千裏說。可以講,至魏晉以降,中國山水畫的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核心認信已確立了邏輯起點,而空間視覺原則也得以邏輯的深化。

水墨畫

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一個分支結構是組成中國畫體係元素之一。從物理的角度,水墨畫就是用毛筆蘸著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繪在宣紙上的一種繪畫形式。水墨畫,意即用水作為稀釋劑調和墨色作畫的一個畫種,它概括了其區別於其他畫種的主要特征,即“水墨”和“筆墨”。

水墨畫更多時候,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稱為彩墨畫。

水墨畫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幹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別有一番韻味稱為“墨韻”。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中國水墨畫,從落筆為定到慢慢滲透,產生極其微妙豐富的筆墨變化,運用墨色之變化,強調神韻,用墨“書胸中逸氣”,追求以墨造型,達到舍型而悅影、含質而趨靈的藝術境界,從而溶入到手機塗料色彩開發,把中國水墨畫的含蓄韻味與現代設計的簡約純粹相組合,使在紛繁世界中忙碌的人們在感到久違的隨意同時追求一種當代文人的時尚。

水墨畫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繪畫形式的代表,是因為水墨畫式樣本身是一個民族的審美取向,它體現著民族文化的深刻含義,水墨畫中黑與白的效果,在氣質上正與藝術家的愛好和內涵相契合,運用黑白來表現冰雪山水除語言準確外,還應了老子的“天道簡”的一句至理名言。

中國水墨畫的誕生,是中國繪畫發展到一個相當高度文明時期,伴隨著用紙、用筆、與用墨的創造與表現,產生了這種水墨暢神、寫意的“水墨畫”。水墨畫起源於唐朝,創始者是唐朝大詩人、畫家、王維。

水墨畫創作的主要工具:毛筆、墨汁、宣紙和水,輔助工具:調色瓷碟(盤)、筆洗、畫氈、筆簾、鎮紙、印章和印泥等。

中國畫給現代人的基本印象是以墨色濃淡構成的繪畫形式。中國畫家水墨之用雖然在環境上受到道家和帝王崇尚黑色的傾向,但是應當看到黑白感應和感應黑白的視覺機能是人類在史前經過幾百萬年形成的積澱,明暗、黑白屬於人類最原始的基本單色反應。正是出於對這種原始單色的青睞形成了中國水墨畫的一大特色:這一大特色主要在於:水墨畫不用色或少用色,突出水墨互滲所造成的豐富的表現效果,體現出自然的意趣。據考證,唐以來,水墨畫從誕生到不斷地發展、提高、完善,經曆了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尤其是文人畫的形成和興盛,使中國水墨畫備受時代的推崇,以致成為衡量東方繪畫藝術水平的標準。這都足以說明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這種曆史地位確立的主導因素,正是水墨畫所獨具的基本特征單色繪畫。它也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

繪畫革命是需要的,中國畫漫長的曆史也存在不斷的革命。但革命不是無休止的,它應當有所節製,有個度。因此保持水墨畫的邊沿性,正是為了正確對待傳統,既不使其腐敗退化,還要繼續發展,實現現代化,又不使其在現代化過程中被西化掉。總之,要使它始終作為一個具有特殊本色的畫種,而不是作為一個問題,那麼,就必須緊緊把握住水墨畫的邊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