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繪畫很強調對色彩的運用,典型的有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也是西方繪畫與中國繪畫最本質的區別。
在致力於追求純藝術的現代派畫家看來,傳統繪畫攙雜太多的“非藝術的雜質”。實際上,西方傳統繪畫並不是不講藝術,隻不過是在講究藝術性的同時,兼顧著諸多非藝術性的方麵。這大概就是傳統繪畫區別於現代派繪畫的重要標誌。傳統繪畫在藝術上的這種不純粹性,主要表現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麵。
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在美術史上堪稱卓越超凡。不過,這樣一件名作原本並不象我們許多人在試圖給它下定義時認為的那樣,是一幅肖像畫,或者是一件風俗畫之類的作品。
西方傳統繪畫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描述。長期以來畫家們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現故事和傳說、描繪具體的情節,以表達某種寓意或象征,當作自己的任務。這種描述性在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西方傳統畫與現代繪畫差異,還反映在對於所謂再現的不同態度上。對於傳統繪畫來說,再現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說是西方傳統繪畫的基本目標。雖然相對於現代繪畫而言,西方傳統繪畫以“再現性”為其主要特征,但是這種再現絕非對自然一成不變的描摹,這種寫實帶有濃厚的風格特色:時代的、民族的,以及藝術家個人的風格特色。
古典與反古典,是西方傳統能夠繪畫藝術的兩大主流。古典的趣味偏重理性,在形式上的特點尤其表現在重視素描而輕視色彩之上;反古典則熱衷與情感,它不像古典主義那樣追求莊嚴、靜穆、單純、和諧的古典意蘊,而是強調自由、放縱的精神和富麗、壯觀的氣勢,動蕩激越的精神,在巴洛克和浪漫主義藝術中充分表現出來,前者表現了對於文藝複興古典趣味的反動,後者則體現出與新古典主義的格格不入。
西方繪畫主要經曆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原始時代
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製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也就沒有現今的歐洲(恩格斯)。由於戰爭與自然原因,沒有留下純粹的希臘繪畫,唯一的材料來自於“希臘瓶畫”,希臘藝術的兩種追求,一是真實再現,一是優雅和諧。而對羅馬繪畫的了解主要來自於龐培古城。
(2)古希臘羅馬
人類最早的繪畫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這時期的藝術持續約有1萬年之久,幾乎所有的圖畫都集中在舊石器時代最後5000年裏,即距今1.7萬年到1.2萬年的嗎格德林文化時期,這些被繪製在原始洞窟岩壁上的最古老的圖畫,氣勢恢弘,栩栩如生,堪稱自然主義傑作。法國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的壁畫,是其傑出代表。
(3)中世紀
中世紀(476~15世紀)的漫長時期,處於古典文明的結束與複興之間。很多人認為中世紀藝術怪誕、迷惑,甚至貶為醜惡,也有人認為此間藝術豐富,反映出了東方文化,希臘羅馬文化及蠻族文化的融合。中世紀基督教占主要地位,於是圖畫也為之服務。包括五個部分:早期基督教繪畫(2~5世紀);拜占庭繪畫(5~15世紀);蠻族及加洛林文藝複興;羅馬式(10~12世紀);哥特式(12~15世紀)。
(4)文藝複興
意大利是文藝複興的中心地,14~15世紀早期畫家喬托、馬薩喬等把人文思想與對自然的逼真描繪結合,雖還具呆板僵硬痕跡,卻顯出了與中世紀不同的現實主義風格。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畫家們再真實與幽雅方麵達到了同意,有了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菲爾“盛期三傑”。提香、喬爾達內等威尼斯畫派畫家注重光與影的表現,追求享樂主義的情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520~1590年的手法主義畫家不關心作品內容的表達,而對形式因素予以極大的熱情,熱衷於表現扭曲的體態、奇特的透視和絢麗的色彩,反映出與文藝複興的古典審美精神相異的情趣。另外又有尼德蘭、德國、法國的文藝複興繪畫也把意大利風格與本土傳統融合,創出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5)17~18世紀
17世紀的西方繪畫又開創了一個生氣勃勃的新局麵。以意大利、德蘭德斯、荷蘭、西班牙和法國為代表。一般可分為三大類型:巴洛克,強烈的動勢、戲劇性、光影對比及空間幻覺等特點;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強調理性、形式和類型的表現,忽視藝術家的靈性、感性與情趣的表達;寫實主義,拒絕遵循古典藝術的規範以及“理想美”,也不願意對自然進行美化,即忠實地描繪自然。18世紀的西方繪畫,洛可可風格興盛一時。與此同時,寫實主義也得到發展。洛可可特點:華麗、纖巧、追求雅致、珍奇、輕豔、細膩的感官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