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雕刻藝術(5)(2 / 2)

亞裏斯多德在《詩學》第七章裏有這樣一段專門論美的話:“一個有生命的東西或是任何由各部分組成的整體,如果要顯得美,就不僅在各部分的安排上凸現一種秩序。一個太小的動物不能美,因為小到無須轉動眼睛去看時,就無法把它看清楚,一個太大的東西,例如一千裏長的動物,也不能美,因為一眼看不到邊,就看不出她的統一和完整。”這裏指出了美的客觀標準,當然這種標準與人的認識有密切聯係。所以美的東西一要靠它的本質,另一方麵要靠群眾的認識能力。

維納斯的形體反複在藝術造型中出現,可以看出維納斯成了名副其實的愛與美的模式(即標準美)。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如提香的《烏比諾的維納斯》、喬爾喬內的《沉睡的維納斯》、波皮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丁托列托的《維納斯、伏爾甘與戰神》、許布蘭赫的《維納斯與美少年》,普珊的《戰神與維納斯》、安格爾的《維納斯的誕生》等等。人們的豐富想象力,盡善盡美地得到了表現。這也是人類最強烈的審美的樂趣。

原始人為了生存下來,他們認識了自然,他們不甘心聽憑自然的淘汰。他們在長期的生活中有了駕馭自然的能力,“逢凶化吉”了,風暴、猛獸,不再是危及生命的惡的代表和不美的東西了,他們在溫飽之餘也有廣泛的滿足。郭沫若談到“此時人類開始知道用火,生活尚以漁獵為主。一年之中。冬季占四分之三。在此長期之冬季,原始人不能不伏於穴內。無聊之極,已知文身之原始人,自不能不向周圍之岩壁或斷殘之骨片作畫取樂。生活既專賴於漁獵,故其畫材不能不取決於動物與魚類。於此之外亦多畫婦人,蓋婦人亦占原人意識之焦點也。婦人多畫裸體,或為妊婦,或為肥女,特別凸出其乳房與臀部以求性的滿足。”(郭沫若《西洋美術史提要一序》P2)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大拓展了裸體藝術的創作領域。不但有希臘神話,還有希伯來神話,而且還越出了神話傳統範圍,而進入現實生活中,是裸體美的追尋真正由“天上”回到了“人間”。

人體的自然性因素是人體美的基礎。人的體形,比較集中地體現著比例、均衡、對稱、和諧等形式美。人的肌肉與膚色,飽滿而富有彈性,光澤而富於色調;人的舉止和姿態,千變萬化而有情韻,充滿活力而有神采,人體蘊含著大量的無窮的力量、智慧和技巧,因而美是無限的。愛美首先要愛人體美。維納斯的形體美是眾所公認的,是人們勞動實踐的結果。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曆史地形成和完善維納斯的美,它不僅屬於過去、現在,也屬於未來。可以說,隻要地球和人類存在,維納斯就永遠不會失去美的光澤,她永遠是人們理想中不可企及的女性美的一種模式。

大衛雕塑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中心,反對教會的棄世絕俗,禁欲苦行的悲觀厭世思想,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反對人身依附。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繪畫與雕塑上的革新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成就。

達芬奇晚年曾由衷地歎息:“年輕的龍要超過我了。”這年輕的龍指的就是米蓋朗基羅。作為畫家和雕塑家,米蓋朗基羅不像達芬奇那樣充滿科學精神和哲學思考,而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傾注一種悲劇性的英雄主義的激情,以此著稱於世。

少年時的米蓋朗基羅就在“豪華者”洛倫索梅第契家的雕刻花園中學習,嚴格的訓練與所接觸到的梅第契家族收藏的大量古代雕像使得米蓋朗基羅的藝術才情如虎添翼。在這個雕刻花園裏,靜靜的躺著一塊數噸重,高5米的巨石吸引著米蓋朗基羅,夢想著有一天,在這塊石頭上將自己的理想雕刻出來。

12年後,27歲的米蓋朗基羅果真將這塊心儀已久的巨石雕成了《大衛》。大衛的故事曾被曆代大師們無數次地描繪、雕刻。

《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