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建築藝術(2)(3 / 3)

最有影響的哥特式建築,大多是教堂建築。這當然與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意識有關。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意識是宗教意識,特別是基督教意識,與此同時,它也與當時較為發達的技術水平有關。因此,這兩個方麵的影響,也就內在的決定了哥特式建築的一般風格特點。

哥特式建築的總體風格特點是:空靈、纖瘦、高聳、尖峭。它們直接反映了中世紀新的結構技術和濃厚的宗教意識。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術的結晶;高聳的牆體,則包含著斜撐技術、扶壁技術的功績。而那空靈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態,則是基督教精神內涵的最確切的表述。高而直、空靈、虛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蒼,啟示人們脫離這個苦難、充滿罪惡的世界,而奔赴“天國樂土”。

這種風格所表述的這些宗教意識以及所顯示的技術成就,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具體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築特別是教堂,外觀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構圖是一對高聳的尖塔,中間夾著中廳的山牆,在山牆簷頭的欄杆、大門洞上設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龕,把整個立麵橫聯係起來,在中央的欄杆和凹龕之間是象征天堂的圓形玫瑰窗。西立麵作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門洞,門洞內都有幾層線腳,線腳上刻著成串的聖像。所有牆體上均由垂直線條統貫,一切造型部位和裝飾細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頂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門洞上的山花、凹龕上的華蓋、扶壁上的脊邊都是尖聳的,所有的塔、扶壁和牆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蒼穹的小尖頂。與此同時,建築的立麵越往上劃分越為細巧,形體和裝飾越見玲瓏。

這一切,都使整個教堂充滿了一種超俗脫凡,騰躍遷升的動感與氣勢。這種氣勢將基督教的“天國理想”表現得生動、具體,也顯示出中世紀高超的建築技術。其次,從內部空間的特點,我們也可窺見其宗教情懷與技術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與小拱的大量使用,賦予了空間與結構以極大的靈活性,同時也為教堂的藝術風格帶來了新奇的格局。

哥特式教堂的平麵一般仍為拉丁十字形,但中廳窄而長,瘦而高,教堂內部導向天堂和祭壇的動勢都很強,教堂內部的結構全部裸露,近於框架式,垂直線條統帥著所有部分,使空間顯得極為高聳,象征著對天國的憧憬。束狀的柱子湧向天頂,像是一束束噴泉從地麵噴向天空;有時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樹幹,葉飾交織,光線就從枝葉的縫隙中透進來,啟示人們以迷途中的光明,每當陽光從布滿窗欞間的彩色玻璃照射進來時,整個教堂的空間便彌漫著迷離與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種氣氛已盡顯了基督教的精神,而這種氣氛的形成,又無疑得益於尖券、尖拱及空間結構等技術。

在哥特式教堂建築中,享有崇高聲譽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們的外部造型,細部裝飾及內部空間的結構,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築的一般風格特點,又個性鮮明。所以,人們談起哥特式建築,往往都要以它們為例。

巴洛克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麵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麵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