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麵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麵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麵借鑒早期文藝複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麵分層簷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麵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麵,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衝破了文藝複興晚期古典主義者製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麵,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麵,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麵。
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麵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麵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麵山花斷開,簷部水平彎曲,牆麵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近現代建築
(1)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這一風格曾三度出現,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年,他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另一次出現在1900至1920年,帶有一定的複古特征。第三次出現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並加入新形勢,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
(2)現代主義風格
這一風格處於1960至1975年間。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築,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代表人物有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格魯皮烏斯,代表作如巴塞羅那展館。
(3)後現代主義風格
後現代主義風格,亦稱“後現代派”,1980年開始出現。這一風格的建築在建築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鑒不同的時期具有曆史意義的局部,但不複古。代表人物有文丘裏、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es)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格雷夫斯與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查爾斯·加斯米(Charles Gwathmey)、約翰·海杜克(John Hejduk)、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並稱“紐約五”(New York Fie)。代表作品如賓夕法尼亞州Chestnut Hill區文丘裏住宅,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
(4)高技派
高技派,又稱“重技派”。高技派反對傳統的審美觀念,強調設計作為信息的媒介和設計的交流功能,以突出當代工業技術的成就,並在建築形體與室內環境中加以炫耀,講究技術的精美,崇尚“機械美”,如室內暴露梁板、網架等結構構件及風管、纜線等各種設備和管道,強調工藝技術與時代感。代表人物有理查德羅傑斯、諾曼福斯特、倫佐皮亞諾,典型的實例是法國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香港中國銀行等。
(5)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代表人物有瑞士的赫爾佐格德默龍,日本的妹島和世,代表作品有法國裏爾城市現代美術館,日本的杏林住宅。
長城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