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約12600裏,稱作“萬裏長城”。
“因地形,用險製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穀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製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
長城在中國曆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誌著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築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製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簷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複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萬裏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金戈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長城作為一座曆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裏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薑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征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旅遊觀光不僅是遊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係友誼以及進行經貿等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旅遊事業更是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多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是有中國特色旅遊的強大支柱。萬裏長城以其婉蜒曲折、奔騰起伏的身影點綴著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壯麗。它既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又是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在旅遊開放中,萬裏長城具有獨特的優勢。今天國內外遊人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詩句來表達一定要親自登上長城一覽中華悠久文明、壯麗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都同樣具有魅力。”
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北京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