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築麵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俗稱五鳳樓。其平麵為凹形,中有重樓,重簷為廡殿頂,兩翼各有重簷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築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內廷與外朝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禦花園等。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雲龍雲鳳圖案,前後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禦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太和殿紅牆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平麵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形體壯麗,建築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平麵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建築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麵。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後去祭先天壇前,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麵。明時為皇後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壇麵除中心的太極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麵形,數目也是陽數,象征九重天,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極石上,象征著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回音壁。如果說天安門城樓已成為中國的象征,那麼,天壇祈年殿就是北京這座不朽名城的象征。的確,這座無與倫比的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在通高38米、直徑30米的體積內,容納了如此豐富的學問。
同時,她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頂峰,僅憑木榫交結,鬥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傑作。天壇另一美妙絕倫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回響,這聲音仿佛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牆,你站在一端貼著牆小聲說話,站在另一端的人隻要耳貼牆麵就能聽得異常清晰,並且還有立體聲效果,這就是“回音壁”。這證明500年前的中國人已經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澱,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萬春(綺春)三園組成。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麵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清王朝傾全國物力,集無數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集國內外名勝40景,建成大型建築物145處,內收難以計數的藝術珍品和圖書文物。在這些建築中,除具有中國風格的庭院外,長春園內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築群,被譽為“萬園之園”。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為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法國)巴黎聖母院所有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煌的東方博物館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