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食物的貯存和保鮮(2 / 3)

(1)物理方法。通過溫度的變化來保鮮。

①低溫冷藏。大多數病菌和腐敗菌均屬嗜中溫(10℃~60℃)類,10℃以下繁殖速度和活性均降低,0℃以下一般已無力分解蛋白質和脂肪。急速冷凍效果更好,如速凍至-30℃,啤酒酵母存活率0.0017%,而緩凍至相同溫度則為46.4%。②高溫殺菌。通稱巴氏滅菌法,即在60℃~70℃處理20分鍾或80℃~90℃熱1分鍾,殺菌率均達99.9%。③脫水或幹燥。細菌繁殖需要水分,對於細菌、酵母、黴菌,食物中水含量應分別控製在10%、20%、30%以下,奶粉、幹魚、幹菜、幹果、糧食和麵粉均應如此。④輻射殺菌。用源強為2萬克鐳當量的60Co,劑量為2兆倫琴,滅菌效率達100%。⑤提高滲透壓。用鹽醃、糖漬,可使微生物脫水而亡。如各種醃肉、蜜餞的桃、杏等。⑥密封罐裝。1810年法國的阿珀特發明用罐頭保存食物的辦法,加熱殺菌以後防止再與空氣和其他細菌接觸,有些罐頭肉已保存了一個世紀以上。

(2)化學方法。用加入化學藥品或通過化學加工來達到保鮮或貯存的方法,主要有:①防腐劑。亦稱保存劑、抗微生物劑、抗菌劑,應用於食物貯存時,其效果隨食品之pH值、成分、保存條件而異。通常微生物在pH=5.5~8.0最易繁殖,故加入適量酸使pH低於5。常用的有苯甲酸及其鈉鹽,pH=3.5時0.05%溶液可阻止酵母繁殖。丙酸之鈉鹽及鈣鹽,在酸性時可防黴變。脫水乙酸及其鈉鹽,對糖類食物具有防黴變、防酵解效果。對熱穩定,熱至120℃、20分鍾仍有抗菌作用。②抗氧化劑。動植物原體中常含天然抗氧化劑如沒食子酸、抗壞血酸、黃色素類以及小麥胚芽中的維E、芝麻油中芝麻油酚、丁香酚等。食品為防腐壞常加的人工抗氧化劑有:L-抗壞血酸或其異構體,肉中添加0.5克/1000克,可防肉製品變色。水果罐頭中加0.03%,可防變褐。果汁及啤酒中加0.02%~0.003%,有助於維持風味。本品為水溶性還原劑,無毒,可提高營養價值。油溶性的有丁基羥基甲苯(BHT)、丁基化羥基甲氧苯(BHA)、沒食子酸丙酯、維E等,當它們的用量為0.005%時即可以防止油脂酸敗,對殺死葡萄球菌等卓有成效。③配合劑。如檸檬酸、磷酸、酒石酸、EDTA等可抑製微量金屬對氧化作用的催化性能。④漂白劑。可去掉食物的雜色並有殺菌作用,主要有:還原性的亞硫酸鹽,常用於水果、糖、酒等。氧化性的過氧化氫(0.3%溶液),用於麵粉、魚肉等。溴酸鉀、過氧化二苯甲酰、過硫酸銨均可用以改善麵粉的保存效果。

(3)保鮮作用機製。食物的保存和防腐,通常思路是:①阻止腐蝕劑的作用。這類腐蝕劑通常是大氣、灰塵、水分、鹽及各種化學藥品,辦法是改善包裝,如充以惰性氣體等。②防止細菌作用。辦法是阻撓微生物細胞膜透過食物或營養素,使細菌餓死。設法幹擾其遺傳機製,抑製細菌繁殖;阻撓細菌內酶的活性,停止代謝過程;清除菌源,殺滅細菌。③洗滌功能。近幾年聯邦德國從岩鹽層中提出天然保鮮劑比奧斯蒙(含鈣37.2%),是一種特殊功效的洗滌劑。

2.某些容易腐壞的物品的貯存辦法

(1)穀類。穀類在貯存中因氧化、呼吸、酶作用而發生各種變質。

①稻米。脂解酶分解米中脂肪而釋出酸,該酸包藏於螺旋構造的直鏈澱粉中,阻礙米吸水,蒸飯時澱粉粒細胞膜不易破裂,故陳米粗硬。過高的水分促進呼吸與發熱及蟲害。穀溫15℃,水分14%以下,可抑製害蟲繁殖,而超過20℃則不會抑製。粗米在10℃以下的幹燥處密封貯存,可數年不變,但精製白米則難以久存。前幾年在西安曾發現隋煬帝時代的穀倉,其中的穀粒仍完好。②小麥。小麥的顯著特點是蛋白質含量高於其他穀物,且主要為麩蛋白(主成分為麩胺酸),結構中含-SH鍵,在濕潤時柔韌而粘著力強(結合成-S-S-橋),放置適當時間後因氧化而成團,是為發麵。但捏和太久,其分子間的-S-S-結合轉化為分子內的結合,則粘性降低,成為碎塊,失去加工性能。故小麥貯存切忌受潮。

(2)肉、乳、蛋類。即葷食類,其特點是蛋白質及脂肪含量高,貯存時易發生細菌作用和酵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