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越來越講究食物的色香味,以達到愉悅心情、增進食欲、提高生活質量之目的。
一、食物的顏色
人們發現可用於食物的色素主要有天然色素、合成色素和人工著色物質三類。
1.天然食用色素
指未加工的自然界的花、果和草木的色源。常用的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有:(1)紅曲色素。係用乙醇浸泡紅曲米所得到的液體紅色素,或者從紅曲黴的深層培養液中通過結晶精製而得的晶體。該色素耐光、耐熱性好,不受金屬離子或多種氧化劑以及還原劑的影響和幹擾,色調不像一般自然色素那樣易隨pH值而顯著改變。比如,紅曲米就是將秈米或糯米先用水浸泡、蒸熟,再加入紅曲黴發酵而製得的,可直接用於紅香腸、紅腐乳、各種醬菜、糕點的製作和呈色。
(2)薑黃素。從薑黃莖中提取的一種黃色色素,為含三個雙鍵的羥基化合物。本品著色力、抗還原性能力強,但耐光、耐熱和耐鐵離子性能差。由於太辣,除用於咖喱粉外,不宜直接用。
(3)蟲膠色素。是紫膠蟲分泌的原膠中的一種紅色成分,易和各種金屬離子生成色澱。在酸性條件下,對光和熱穩定。顏色隨介質pH而改變:pH<4.5,橙色;pH=4.5~5.5,紅色;pH>5.5,紫紅。適用於酸性食品如鮮桔汁、紅果汁、紅果罐頭和桔味露的著色。
(4)甜菜紅。由紫甜菜中提取的紅色水溶液濃縮而得,呈紅或紫紅色,在酸性條件下穩定,著色力好,但耐光、耐熱、耐氧化性差。
(5)紅花黃色素。從中藥紅花中提取,可溶於水。pH=2~7時呈鮮豔的黃色,堿性時呈紅色。耐光、耐熱、耐微生物性均佳,但耐熱性及著色力較差,遇鐵呈灰黑色。多用於清涼飲料和糖果、糕點等的著色。
(6)β-胡蘿卜素。由胡蘿卜素中提取,呈橙紅色,是含9個雙鍵的多烯類化合物,性能較穩定,屬油溶性物質,多用於肉類及其製品著色。
2.合成食用色素
由於毒理方麵的原因,合成的食用色素商品使用受到限製,而且不斷被淘汰。目前在用的主要是以下5種:(1)莧菜紅。紫紅色粉末,可溶於水和多元醇,不溶於油脂。有較好的耐光、耐熱、耐鹽和耐酸功能,缺點是耐菌性、耐氧化還原性差,不適宜在發酵食品中使用。國家衛生標準規定最大使用量為每千克0.05克。
(2)胭脂紅。深紅色粉末,易溶於水及甘油,不溶於油脂。耐光性、耐酸性好,在堿性條件下呈褐色,缺點是耐熱性、耐氧化還原性和耐菌性差。
(3)檸檬黃。黃色粉末,為世界各國廣泛采用。能溶於水和甘油,不溶於油脂。耐熱、耐光、耐鹽、耐酸性均好;耐氧化還原性較差,還原後褪色,遇堿稍變紅。
(4)日落黃。橙黃色粉末,溶於水、醇,不溶於油脂,遇堿變紅褐色;耐還原性差,還原後褪色。
(5)靛藍。藍色粉末,各國廣泛采用。溶於丙二醇和甘油,水溶性較差,不溶於油脂,著色力強,耐光、熱、酸、堿性均好,但耐氧化還原及抗菌性差。
我國規定以上色料可使用於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色酒以及糖果、糕點和罐頭等,用量一般不得超過0.1克/千克。
3.人工著色物質
人工色素雖然品種極多,但由於對毒性、致癌性和汙染衛生的要求,在生活中實用的還不多。
(1)醬色。用蔗糖或葡萄糖經高溫焦化而得的赤褐色色素。它不是單一的化合物,而是在180℃~190℃加熱後的糖脫水縮合物,稱為焦糖,包含了100多種化合物。工業上常用澱粉為原料製備。
(2)醃色。火腿、香腸等肉類醃製品,因其肌紅蛋白及血紅蛋白與亞硝基作用而顯示豔麗的紅色。為了產生亞硝基,常加入硝酸鹽,也有用亞硝酸鈉的,稱為發色劑。發色劑中常混合抗壞血酸作還原劑。由於亞硝基與肉中的胺基作用生成亞硝胺會致癌,故近年來醃製品用得少了。通常規定醃肉、臘味之亞硝基殘留量不得超過70ppm。
(3)金屬鹽發色。將硫酸銅溶液噴灑於蔬菜、水果上,則銅離子與植物的蛋白質結合成較穩定的藍色或綠色物。此時銅離子將鎂離子自卟啉環中心替換出,形成銅葉綠素,其純品色基豔麗。在瓜豆貯藏品中,銅鹽用量不超過每千克0.1克,海帶中為0.15克。用幹燥的綠葉、蠶糞、海藻為原料,用有機溶劑抽提其所含之葉綠素,加銅鹽水溶液經加熱後處理可製得銅葉綠素。本品主要用於口香糖及泡泡糖的著色,用量不超過每千克0.04克。如再經氫氧化鈉的甲醇溶液處理可得銅葉綠素鈉,是一種藍黑色物。將上述葉綠素溶液與氯化亞鐵作用,可製得鐵葉綠素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