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尋找人生更大的可能性,我決心跳槽。”
2012年8月,我辭去工作了三年的《楚天金報》,跳槽到了上海《第一財經日報》。上述一直以來是我的“公式解釋”。
在《楚天金報》工作到第三年,說實話,工作較剛入職之初,已輕鬆許多。采訪資源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找人”已不會像當初那麼辛苦。新聞采訪與寫作,已經日趨成熟。在報社裏自覺“朋友很多”,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對“新聞”這件事也越看越透,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不跳槽”似乎更有利於自己。
然而,在2012年8月那個季節,仿佛自己的身體裏有個聲音在不停地拷問自己。“2012年可是一個關鍵年哦。如果留,從此人生可能就會留在武漢,安定穩定。如果想要開拓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應該去外麵的世界看看。”
《楚天金報》培養我三年,雖然平常我對這份報紙,無論是內容還是排版印刷,有很多自己的“小意見”,夾雜著日常的牢騷,但臨近要選擇離不離開它時,我的內心卻充滿了溫暖的感謝。我想這不是快離別時的“現場表演”,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樸素情感。自己進入社會以來,我把自己猶如白紙一般的最好的三年青春給了它,而它也在自己這張白紙上濃墨重彩,潑下了無限的色彩。
不過一想到又到了2012年下半年,又要開始痛苦的訂報。“自己從此以後的人生就留在了武漢嗎”之類的閉塞感。“作為小報出身的《楚天金報》報人,不管是在遇到全國性大報記者,還是本集團內強報的那種一絲絲卑微感,以及采訪過程中無所不在的被比較。”這些理由相較於“尋找人生更大可能性”等宏大解釋,顯得“不值一提”和無謂,但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起到了“決定某種重大決定”的作用。就好像“壓倒你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2年,我已經29歲。在此之前,我從沒有跳過槽。哪怕這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雖然經曆了筆試和麵試,但對我而言,都仿佛順風順水,了無痕跡。這一次轉職,是自己第一次感到要自己決定未來的人生,決定十分“沉重”。但29歲的內心角落裏,幸好還藏有一顆被稱為年輕標誌的“好奇心”,這顆“好奇心”讓我對未知的世界還充滿好奇。還想去做沒有走透的地方,對他人的生活還有“窺探”的欲望。這顆好奇心,讓已經落槌的決定,更往下探了一點。還等什麼呢,跳!
具體來說,我已忘了我跳槽的具體日期。隻記得我一直工作到8月的一個星期五,然後星期六坐上了從武漢赴上海的動車,星期天的中午,我準時出現在了2個月前前來麵試的上海《第一財經日報》產經新聞中心的辦公室,參加部門例會,正式入職。
2個月前的一個周末,我接到了《第一財經日報》的麵試通知,來到了這裏。那時,“麵試官”們對我不是十分滿意,畢竟自己沒有受過專業財經報紙的訓練。記得麵試時有一題,“武廣高鐵”開通,你準備從哪些角度來操作這個選題。我一直接受的是都市報的思維訓練,於是說到:“從高鐵開通對經濟,文化,旅遊等各方麵會帶來哪些影響”的角度來做。麵試官說:“你為什麼不從公司的角度去想呢?”
《第一財經日報》是一家專注於公司新聞的報紙,應有的想法是“武廣高鐵的設計與建設,有哪些公司參與其中。對這些公司及股票表現有何影響,對行業會有哪些影響。”現在來看,這體現的隻是一張都市市民報和一個專業財經媒體思維上的差異,本身並不難,但當時,“自己不走出那一步,就不會知道。”
不過,2個月後,《第一財經日報》還是給了發來了入職通知。
在大上海的南京西路附近的江寧路,我第一次參加部門會議,會議室一側的大屏幕上,顯現著北京記者站,廣州記者站,以及上海總部的會議室實時畫麵。
“哇,好高大上。”我內心裏用著這些細節來說服和論證自己“跳槽”的正確。
人嘛,永遠都會從初次見麵的“外表”來做出一些判斷,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