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間日瘧短潛伏期13~15天,長潛伏期在6個月以上;三日瘧24~30天;惡性瘧7~12天;卵形瘧13~15天。
1.間日瘧
多急起,複發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驅症狀,如乏力、倦怠、打嗬欠、頭痛,四肢酸痛,食欲缺乏,腹部不適或腹瀉,不規則低熱。一般持續2~3天,長者1周,隨後轉為典型發作。分為3期:
(1)發冷期:驟感畏寒,先為四肢末端發涼,後迅速感覺背部、全身發冷。皮膚起雞皮疙瘩,口唇、指甲發紺,顏麵蒼白,全身肌肉關節酸痛。進而全身發抖,牙齒打顫,有的人蓋幾床被子不能製止,持續約10分鍾,乃至1小時許,寒戰自然停止,體溫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2)發熱期:冷感消失以後,麵色轉紅,發紺消失,體溫迅速上升,通常發冷越顯著,體溫就愈高,可達40℃以上。高熱患者痛苦難忍,有的輾轉不安,呻吟不止;有的譫妄,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劇烈頭痛,頑固嘔吐。患者麵赤,氣促,結膜充血,皮膚灼熱而幹燥,脈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訴說心悸,口渴,欲冷飲。
持續2~6升,個別達10多小時:發作數次後唇鼻常見皰疹。
(3)出汗期:高熱後期,顏麵手心微汗,隨後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濕透,2~3小時體溫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覺舒適,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
一覺醒來,精神輕快,食欲恢複,又可照常工作。此刻進入間歇期。
整個發作過程6~12小時,典型者間歇48小時又重複上述過程。一般發作5~10次,因體內產生免疫力而自然終止。多數病例早期發熱不規律,可能係血內有幾批先後發育成熟的瘧原蟲所致。數次發作以後患者常有體弱,貧血,肝脾腫大。發作次數愈多,脾大、貧血愈著。由於免疫力的差異或治療的不徹底,有的病人可成慢性。
2.惡性瘧
起病緩急不一,臨床表現多變,其特點:①起病後多數僅有冷感而無寒戰。②體溫高,熱型不規則。初起常呈間歇發熱,或不規則,後期持續高熱,長達20餘小時,甚至一次剛結束,接著另一次又發作,不能完全退熱。③退熱出汗不明顯或不出汗。④脾大、貧血嚴重。
⑤可致凶險發作。⑥前驅期血中即可檢出瘧原蟲;無複發。腹瀉常見於惡性瘧原蟲感染兒童。
3.凶險型瘧疾
88.3%~100%由惡性瘧疾引起,偶可因間日瘧或三日瘧發生。在暴發流行時5歲以下的幼兒,外來無免疫力的人群發生率可成20倍的增長;即便當地人群,治療不及時也可發生。臨床上可觀察患者原蟲數量作為監測項目,若厚片每視野達300~500個原蟲,就可能發生;如每視野600個以上則極易發生。臨床上主要有下列幾種類型。
(1)腦型:最常見。其特點是①常在一般寒熱發作2~5天後出現,少數突然暈倒起病;②劇烈頭痛,惡心嘔吐;③意識障礙,可煩躁不安,進而嗜睡,昏迷;④抽搐,半數患者可發生,兒童更多;⑤如治療不及時,發展成腦水腫,致呼吸、循環或腎衰竭;⑥查體有脾大,2/3的患者在出現昏迷時肝脾已腫大;貧血、黃疸、皮膚出血點均可見;神經係統檢查,腦膜刺激征陽性,可出現病理反射;⑦實驗室檢查:血塗片可查見瘧原蟲。腰椎穿刺腦脊液壓力增高,細胞數常在50個+以下,以淋巴細胞為主;生化檢查正常。
(2)胃腸型:除發冷發熱外,尚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瀉水樣便或血便,可似痢疾伴裏急後重。有的僅有劇烈腹痛,而無腹瀉,常被誤為急腹症。吐瀉重者可發生休克、腎衰竭而死亡。
(3)過高熱型:瘧疾發作時,體溫迅速上升達42℃或更高。患者氣迫,譫妄、抽搐,昏迷,常於數小時後死亡。
(4)黑尿熱:是一種急性血管溶血,並引起血紅蛋白和溶血性黃疸,重者發生急性腎功能不全。臨床以驟起、寒戰高熱,腰痛、醬油色尿、排尿刺痛感,以及嚴重貧血、黃疽,蛋白,管型尿為特點。本病地理分布與惡性瘧疾一致,國內除西南和沿海個別地區外,其他地區少見。
【治療要點】
1.基礎治療
發作期及退熱後24小時應臥床休息。要注意水分的補給,對食欲不佳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至恢複期給高蛋白飲食;吐瀉不能進食者,則適當補液;有貧血者可輔以鐵劑。寒戰時注意保暖;大汗應及時用幹毛巾或溫濕毛巾擦幹,並隨時更換汗濕的衣被,以免受涼;高熱時采用物理降溫,過高熱患者因高熱難忍可藥物降溫;凶險發熱者應嚴密觀察病情,及時發現生命體征的變化,詳細記錄出入量,做好基礎護理。按蟲媒傳染病做好隔離,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淨消毒。